永恒的信念(永恒的信念电影)

2023-04-12 10:47:10 情感 永恒 电影 信念

近期可能很多人都在关注永恒的信念相关的内容,今日小编也是在网上找了很多关于 永恒的信念 相关信息并整理如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题记:我曾于上个世纪九十年,深入延安子长市采写了部分仍然健在的老红军、老革命,他们坚定的革命理想催人泪下的故事,深深地教育了我、感化了我,随后撰写了《永恒的信念》,于1995年11月7日 刊登在《中国社会报》第4版。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将此文再次捧献给广大读者。

永 恒 的 信 念

作者:刘苏维

1935年10月,毛泽东、周恩来率领中央红军北上,铁流二万五千里,来到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从此,这块黄土地成了中国革命的圣地,成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据延安地区民政局提供资料表明,建国后有1万余名失散的老红军留在这里,现在还有1400名仍然健全。因为他们的根在这里,包括他们自己的摇篮和墓地也在这里。当然,他们的永恒信念更在这里。

黄土地产生的艺术真实

电影《党的儿女》中,有这样一个镜头,由于叛徒的告发,白匪军抓住了李玉梅,为了掩护躲藏在阁楼上的交通员小陈,玉梅急中生智,拿出遮盖咸菜篮的衣服一摔:“有什么好搜的,不都在这吗?”白匪军急问:“那里是什么?”“我的党费!”“哼!党费,你要交到哪里去?”慷慨作答,从容不迫,掷地有声。当然,李玉梅的形象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事实上像李玉梅这样的英雄人物在陕北这块土地上,太普通了。

请给她一个“她的党”

子长县有一个老婆婆叫奕国玲,在安定镇寥公桥村务农。去年11月份,她一见到笔者,就声俱泪下谈起自己几十年来苦苦要求入党的事情。问她有多大岁数了,老人说:“不晓得,属老鼠的。1929年十几岁上老栾家坪给谢子长送信,1929年在玉家湾大王庙里入了党。胡宗南进犯来了,我就把党证埋粪堆里丢了。1970年县上发了10元钱补助,我拿到县上交党费,人家说“没证明,不要。”这位敬爱的红军老战士应该是1912年出生的,今年81岁了。眼前她老人家唯一不能丢下的。就是这个“党”。70年代她请人代写了一份入党申请书,交给公社。后来去问,一位干部说:“丢了。”于是老人又写,年年写,天天想,几十年来申请书写了厚厚一沓,同红军时期的军装和胸章等一起珍藏着。乡镇干部说:“栾老婆待人好,干部一到她家,她给做饭吃。她经常到乡镇来,他一来我们就知道她又是‘要她的党’来了。”“要她的党”!她的“党”是什么样的党呢?请红军战士奕国玲同志讲:“提起革命,我受了一辈子苦,娘家10人有9人是共产党,都死了,伯父叫国民党活活烧死了……。谢子长常到我二爸家里来,他和我二爸是同学,叫我去送信。哪里是白区,就往哪里打发我。那次我去送信,为了保险,我将信揣在裤裆里。路上碰到敌人,我就把信从裤裆里掏出来,一口咽到肚里。敌人怕我跑,就在我的左脚上穿了一枪,回到县城里又坐老虎凳,竹签子戳指头,还要割我的筋……”

独 臂 老 人

在子长县冯家屯乡,笔者为71岁的独臂老红军、老英雄张满福同志面对日本客人的表现深深感动着。老人15岁就参加了红军,东征后调15师骑兵警备团。八年抗战,八处受伤。他的左臂截肢手术,就是印度大夫柯棣华在河北保定为他做的。现任村书记对笔者说:“几十年来,每次开党员会他都来。”支书又给讲述了老人同一位日本客人发生的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两年前,一个日本客人来到子长,听说有一位抗战老八路,坚持要见见面。老人却说:“我不见,我跟他们打了八年,战场上见够了!再说窑里这么寒碜。日本人见了会笑的,会丢咱国家的脸!”但是这位日本客人还是坚持来了。听说在窑里转了一大圈之后,又拉上老人上山游玩,照了一路相。老人愤怒了,独臂一挥,出掌劈向一颗枯死的老槐,大骂到:“他妈的!照的能拉一车子,买也够买了!”这位日本游客当然听不懂老人嘴里说什么,只是最后用日语说:“谢谢。

丢 掉 党 籍 的 人

76岁的一等伤残老红军王述贤,双目失明,居住在延川县黑龙关乡高家湾村。老人参加过平型关大战。1945年在河北广阳同日军作战时,子弹打瞎了他的双眼。在养子的服侍下,老人安度晚年。他听养子说我们来了,从炕上慢慢摸下来,坐在凳子上说:“比起村里的那个汪有明好多喽。我们一搭参军,汪有明还是林彪的警卫员,他把证件丢了,现在还是个流散‘红军’。你能不能替他找个证人?他还跟过贺晋年将军。”毕竟是乡情,王述贤老人对他关心胜过自己。话头没热,他急切地让养子把汪有明快叫来。当笔者问他:“你是党员吗?”他的回答令人吃惊:“抗日受伤,自己双目失明,不能为国家出力。登记时人家问是党员还是群众,我说是群众。”他笑着说:“我的党籍担撂了,不能怪公家,怪我自己,我觉得有功是个花架子,我不是当官的,也不是个干部,是个残疾人……”

“延安精神是无价之宝”

刘宝斋,原籍河南。曾在王震将军的部队当过副连长,参加过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后来他留在南泥湾,成了一名普通的农民。一次一位美国记者来延安采访,不相信官方宣传,一定要接触当年的老红军,老八路和普通百姓,想获得第一手资料,于是来到刘宝斋的家。老人时而诵诗抒情,时而哼两句民歌小调。既生动又感人。记者听后,深有感触地说:“不来延安就不能了解毛泽东何以能在这块巴掌大的地方,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他还通过翻译对刘老说:“回国后我要写一篇报道,肯定会得一笔收入。因而我先付你一些稿酬。”说着拿出一沓人民币,足有二三百元,硬要交给刘老。刘老咋说也不能要。他俩推来推去,僵持了足有10多分钟,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刘老一看正面讲不行,就反着说:“朋友,我讲的是延安精神,他是无价之宝。不是我老汉贪心太重,我看你今天就是把身上的钱全部拿出来,恐怕也不够呢!”这两句话还真灵,外宾听后“噗哧”一声笑了,耸耸双肩,把钱收回去。并哇哩哇啦的说:“你高大,我渺小,小得像高山下的一棵无名小草,小得像大海中的一粒粟。”

作者简介

刘苏维,在国家困难时期出生在陕北黄土高原米脂县。喜爱文学,业余时间笔不辍耕,有通讯、散文、纪实文学等作品,曾多次在各大纸媒和网络平台发表。

以上就是关于永恒的信念 相关问题啦,如需了解更多关于永恒的信念问题,关注我们的下次更新哦

70

作者:admin

链接:http://90998.net/cms/detail/index.html?id=1556

来源:小说天天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地震震不倒的父爱

下一篇:“东方之星”翻沉事故的三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