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至少,这里面有“普通人”》

2023-04-12 11:18:40 国产剧点评 中国大陆 剧评 电视剧 2022 剧情 人世间

人世间《至少,这里面有“普通人”》

“看见自己”

从《人世间》热播起始,我就“不怀好意”地观察着:一个怎么看怎么“老掉牙”的故事,要以怎样的方式,去引发“全年龄段的收视兴趣”——仅仅是春节期间尽义务陪着爹妈爷爷奶奶看电视?这解释肯定过于稀薄。

在审美断层和“信息茧房”日渐明显、“各守自家爱豆”成为内娱整体景观的今日,我们究竟还能否提供那种,直击芸芸众生切肤感,在人性深情和心灵共振中,突破代沟、打捞集体记忆、稳住几代人一同坐在电视机前唏嘘感怀的文本。

此实乃值得所有影视工作者去思考直面的问题。

注意这些词:芸芸众生切腹感、心灵共振、集体记忆,还有唏嘘感怀。

它们的公约数是什么?是在屏幕上看见自己。

看见自己的喜怒哀乐、希冀与悲伤、所得与失去、牵挂与在意,看见自己的日子也看见自己的灵魂。

就《人世间》而言,我格外留心了它每次引发社交媒体热议的“刷屏点”们:

周家春节团聚的场景,直接被网友们对接上“社交尴尬症”、“东北瘫”、“父母催婚”、“这就是我和我妈的日常”等一系列标签,勾起一片“谁说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和“内容引起极度舒适”的惊呼。

周秉昆(雷佳音)笨嘴拙舌的榆木脑袋直男癌,却先是因为“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而谢绝了青梅竹马的发小,又在躁动不安的青春期里被一次邂逅启蒙,于是情欲爱欲猝然变成飞蛾扑火的不悔执念,等于活生生演绎出一场颇具“现代性”讨论空间的爱情。

直到前几日周家父母辞世,无数观众一面为“他们再也拍不了全家福了”泪飞倾盆,一面纷纷触动自己的某段具体记忆、想起了某位亲人的最后一程。

所有这些,是不是都是“自己”?都是明明在围观别人的家事,但分明觉着,我也在那里。

一言以蔽之:代入感。或者更恰当些:平民性。

代入感、平民性,这些要求,真的很高吗?

然而,咱已经有多久,没从电视里看见它们了。

“普通人的消失”

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后宫衣香鬓影下的腥风血雨、商场勾心斗角里的挥金如土、连环凶案和神探缉凶、霸道总裁和傻白甜、玄幻修真仙侠磕CP,这些国产剧最偏爱最风靡最高产的类型,离普通人的生活本身有多远,且不必提。

讽刺的是,即使镜头里出现了所谓“北上广深惨兮兮的、还没走向成功的小职员”,呈现出的状貌又是如何?

他们也许还没买房,也许还在合租与群租(比如《欢乐颂》,或者《爱情公寓》),可那依然是一尘不染的精装公寓,那环境那陈设如此色彩明丽、井然有序、充盈着“时尚而简约的潮流生活元素”,卧室里还总有巨大的落地玻璃,以至于哪怕失恋,都可以抱着腿坐在飘窗上,对着满城的灯火久久出神。他们也不至于每顿都吃澳洲M9牛排或波尔多原装白葡萄酒,但他们在家从不烧开水,因为冰箱里总有喝不完的听装屈臣氏苏打水。他们偶尔也叫个外卖,但内容都是“三杯美式不加糖”而非“鱼香肉丝盖浇饭加辣”。他们也许没有私家车,但他们出门不坐公交只坐地铁——后者的“白领感”明显强于前者,不至于让偶像包袱碎一地。他们也会陷入困境和谷底,但哪怕开始卖唱洗盘子赚钱,下一步的奇遇必定是结识某名门少爷并获得垂青。

生活场景和生活形态上不由分说的“五星级酒店化”,引发了不止一次的质疑和追问:“老百姓去了哪里?”

讲穿了,就是当影视作品按照戏剧要求选择了平民作主角、定义了其普通人的身份,却没有足够真实的细节与笔力,甚至没有足够的体验和诚意,去支撑起这份平凡和普通、去兑现出这份饱满鲜活。

草根、平民的消失,乃至平常人家、工薪阶层的消失,最终带来的,一定是“地气”的消失,而“地气”消失了,往往意味着,“底气”也消失了。

相比之下,《人世间》的画面里,那些土灶、柴垛、水瓢、茶缸、箩筐、烟囱、土坯房、“板障子”、标语招贴画、肉票粮票和布票,那铁灰色的黑土地和刚刚苏醒的南方特区,那句“好女不嫁光子片”的抱怨,那些“洗了棉裤就没有多余的裤子穿”、“得到内部消息后约上邻居哥们连夜排队买猪肉”的窘迫和短缺,辛酸之中,是不是反而有种温煦的质感?

平民为什么会消失?原因大概不止一端。

比如,生活优渥又缺乏下沉式体验的主创,对世间众生“打拼”和“奋斗”的揣度与描画,推己及人、照猫画虎、字面图解,于是一切必然浮光掠影地景观化,能把握的只能是商务区的某个销售部里那范围狭窄的小世界,这个世界不具备延展能力,不具备到达每个人内心的能力。

比如,资方、平台、流量,本就在赚快钱的神话刺激里、不愿留出漫长的时间周期用于反思沉淀,它们当然会乐得无条件利用、无条件迎合当代人那种被“无根的、不落地的繁华和精致”所包裹着的疲倦和空洞,那种费力支撑着的无法转化为实体幸福感的前卫、新潮与励志,用自己的不落地,去诱导出观众的“想要不落地”。

比如,造星要求下,原本找来的就是看着即没吃过苦的小鲜肉,滤镜还开得特别厚,演员光顾着耍帅,谁又肯主动扮穷扮丑、穿上脏脏旧旧的衣服灰头土脸素面朝天?

再比如,想一想每天包围住我们的是什么东西?美食kol在吐槽“价值一万八的新西兰龙虾吃起来竟然是这种味道”,旅游博主在抱怨“一晚3万,某男星同款的泰国酒店也不过如此”,抖音小红书里漫山遍野都是“先赚它一个亿”的豪言,就连知乎的流行语都是“谢邀,人在美国,刚下飞机”——这样的社会风气里,还有多少“现实”的位置。

当大家在《人世间》里发现,我们的男一号,也可以用打着补丁的蓝色工装服,套着姐姐穿过的紧巴巴的五彩毛线裤,当周秉昆急不可待地往嘴里塞进一块红烧肉的时候,你有没有觉得,那一刻所共情到的快感,超过了任何一部华美的都市成人童话里浪漫的法国大餐?

这说明,上述那些“看上去很美”的虚幻快感,终究是不可持续、无法长久的。对正在经历消费浪潮和内卷的当代人来说,堆叠出越多的纸醉金迷,也就落入了越深的成功学疲倦,与之相反,来自世俗、具象、日常的经验,和那份”及物“的精神状态,才尤为亲切可贵,因为那是影像对生命地基的穿透与印染。

“平民史诗”

应该说,《人世间》并非孤立的自天而降,它遥相呼应着一个若隐若现的趋势,参与着一场已经展开的、对既有浮躁误区进行纠偏的新风尚。

这趋势可从《大江大河》、绵延到《山海情》、伸展到《乔家的儿女》,再往前推也许还有《温州一家人》甚至可回溯到《闯关东》。

这新风尚要作命名,即为大家都在用的一个词:平民史诗。

OK,又出现了一个新词,平民之外,还有史诗:缺前者意味着不接地气,缺后者意味着小家子气。

去年网友们一度集体缅怀过二十年前的那部《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那里面,下大雨房顶渗漏,俩兄弟一边拿盆往外舀水,一边没好气地核计着各自结婚之后这小屋该如何住,最后顶着跟邻居打架的代价盖了间违建,还把一棵树包在了屋里,整天钻到床底下浇水,生了个儿子,也取名小树。

这是何等的真实,何等的确切,何等辛酸的苦中作乐的含着泪花的笑,这无疑是平民剧的顶点。

但仅仅有这些,也许还不太够,至少,也许可以用这些,撑起某种更加伟岸的东西。

因为平民剧还可以拔向一个更高的纬度、更料峭的山巅。

这就有了“以周家三代人视角,浮世绘一样的娓娓道来、卷轴画一样的徐徐展开,跨越多个阶层和多种社会角色,囊括十几位角色在近50年时间内所经历的生活变迁,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翻天覆地的社会巨变”,有了跌宕起伏又针脚绵密的“中国百姓生活史”。

这里面的逻辑,不是带着平民看史诗、也不是推着平民去经历史诗,而是以平民见史诗、由平民组成史诗、在平民身上撑起史诗。

政治成分、城市户口、公家人身份、知青下乡、三线支援、生产建设兵团、投机倒把分子……

后面还有知青返城的故事、干部平反的故事、经济开发区的故事、老居民区拆迁的故事、下海经商的故事、回来建设家乡的故事……

这些独具年代感的、左右过中国人所有动机和选择的要素、只有作为过来人的中国人可以理解的要素,既是平民的要素,也是史诗的要素。

理想年代里,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和领导阶级,改天换地的战斗豪情。

计划经济的松动、市场经济的春风乍起后,生活不为人知的改头换面。

走入新的历史时区后必须面对的机会和创痛,改革开放的浓墨重彩、艰难破局。

东北这个陷入停滞的老工业基地,与深圳这个经济奇迹特区之间,季风和候鸟式的、双城记式的对撞。

先进生产力的骄傲,琐碎的辛劳,无悔的奉献,每个人都在时代的号角与巨轮下,一次次变换自己的车辙与航道。

它们附身于平民的体表和内心,与普通人相携相行,却又构成与描摹了大时代的见证。

它们来自于大时代的车轮和号角,与大时代相映相证,却又拨动与塑形了普通人的一生。

平民和史诗互文并轨了,前者的回归让后者以更加切近,更加易于理解、易于感知。

不要忘了这个国家的权力属于谁,不要忘了这个时代的成果来自于谁,不要忘了是谁在书写和创造这一切。

大时代中的普通人,烟火气中的英雄气,人性中的神性,现实主义中的理想主义。

这些,不仅仅是党史教育、思政课本里的纲举目张,这些是电视剧创作必须直面和背负的课题,是电视剧艺术求真求实之本。

它们的意义与迫切性,早超出单一的剧集、具体的作品自身。

《人世间》和它所代表的那个电视剧纠偏潮流,其所做到和试图做到的一切,提供了某种启迪和示范:让平民和历史,一起回到电视屏幕上,回到观众的眼前和心底。

(本文为笔者的原创约稿,首发于新华社“瞭望智库”公众号)

作者信息:

微信公众号:邵邵的私人书斋

新浪微博:@聆雨子

豆瓣&知乎ID:聆雨子

81

作者:admin

链接:http://90998.net/cms/detail/index.html?id=3025

来源:小说天天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猎罪图鉴《瞿蓝心到底无罪还是有罪?是不是有隐藏结局?》

下一篇:人世间《人世间》:宋春丽扮演的金老太太金月姬,三次语言魅力展现的人情世故,才是人世间最清醒最有分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