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端从走马灯到棋盘:评《开端》1-12集
2023-04-12 11:33:23 国产剧点评 中国大陆 剧评 电视剧 2022 剧情 开端
走马灯与循环叙事:评《开端》1-3集(1)循环、无限、走马
基特勒在讲媒介改变了人的认知这一理论的过程中举了一个例子,他说当人进入濒死体验时,就会有类似走马灯的感觉。走马灯再描述的具体一点,可以将其判断为电影的重放,于是处于濒死体验的人就会向大众报告自己仿佛又看了一遍,以第一人称视角为重塑的循环。
这个循环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点,在于它可以像埃舍尔的画一样无限嵌套,比如你回忆到自己即将濒死的时候,那么那个点又会被放开来成为一段完整的走马灯。

然后再层层嵌套,不断进行放大,就会形成递归。这就是在游戏没有全面铺开之前,循环叙事的最初表现状态。
当然这种表述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电影这个媒介出来之后。只有当电影全面铺开以后,人们对电影上的故事可以一遍一遍的观看,才会对自己的濒死体验往这个媒介靠拢。
是的,我们会看到现代媒介对于无限流也好,循环叙事也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这些作品可以反复重看,才有可能会发现更多的角度。
游戏出现之后,一切都变了。

虽然现代媒介电视电影可以反复重看,但是他们所看到的角度和所经历的细节是不会改变的。只有一个视角,也只有一个旁观者,那就是观众。观众在观看作品的时候是永远无法和作品中的角色产生交互的。
就像看着《开端》故事的观众一样,你当然可以通过发弹幕的方式来表达对这个作品的看法,弹幕也会形成某种二次创作的痕迹,让其他观众也看到。但是无论如何二次创作,都没有办法改变这个作品本身的流动。
只有身处作品里的角色,发现不对劲的地方才会真正触发重来的循环机关。
但是有一种现代媒介是完全不一样的,那就是游戏。因为游戏玩家势必要操纵角色,那么每一次重玩游戏就会形成不同的体验,如果加入了更多的游戏玩家,即便是同一张地图对战游戏,那也会产生几乎不会再重复出现的对局。
是的,他不会重复完全一样的出现,但是它会有高度的相似性,完全一样产生的疲劳感,远远不如高度相似性。
当然不仅如此。

《人工智能如何玩游戏》里就提到,程序员在设置AI的时候,会给它一个重复的有限选择分支,让他不停的重复相似的判断选择或者是剧情,而不会感到厌烦。
这也是很多人工智能无法通过图灵测试的真正原因,什么都可以模仿,唯独厌烦,人工智能做不到。
也正是因为如此,游戏玩家才可以不断的试错中发现相似的规律。有时候相似的规律是会因为同一个事件死亡,有时候会在同一个时间里醒来——当然你有可能每次醒来都会提前一分钟。
这种提前一分钟的设置在电视剧中不仅仅是宣之于口的,如果我们仔细看的话,前面5集每集的开头写的第几集的过场动画都在不断的向后推。

就像什么呢?进度条就像是公交路线,而这个开头的每集动画就像是一辆行驶着的公交车。
(2)预知、再预知、回溯
下面我们从最先锋的媒介,一下回到最古老的媒介,基特勒说叫做蜡板。
他还讲了一个故事,这牵扯到洛克所形成的儿童白纸说。说的是每一个小孩子都像是一张纯净的白纸一样,什么都没有,需要在后天环境的成长过程中不断的涂抹,然后形成他最终的模样。
这个隐喻被很多人所熟知,尤其是学过现代教育学的朋友们。可是这个隐喻是正确的吗?
白纸?涂抹?不可重来?不断覆盖?
正确与否姑且不论,但是我们却能清晰的看到媒介是如何影响人们表达思想的。正是因为拥有了蜡板这样的媒介,人们才会把教育孩童往白纸方面靠。
那么在产生记录事件的媒介之前,人们如何陷入循环呢?循环似乎是在不断的经历已经经历过的事,真的是这样吗?
有没有可能所有的事情都并没有真正发生,而是在不断的预知未来?是的,人类的社群文明形成之初就有一种职业叫做祭司/先知/萨满/术士/占星,他们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帮助族群内的人,预知未来会如何。
将来是否风调雨顺,是否会遇到野兽,如果遇到应该如何预演,像这种预演的画面刻在石壁上就成为了最早的美术作品:壁画。
但没有一个可以参考的媒介诞生之前,人们是很难具体表述他们所预见到的未来是什么模样的,于是只能够通过语言口耳相传。我们就会在很多古希腊悲剧中看到,先知虽然双目失明,但他们能够看到更遥远的未来,同时也能够讲出这些未来的场景。
那么对于这些场景来说,是片段式的还是全面的呢?即便先知能够看到每一个人所有的时间线,他自己能记住多少呢?他的脑容量能有多大呢?他承受的压力又有多沉重呢?他最后通过语言表述给自己的同胞们,这些信息会被削减多少呢?

这就是在开端第1集里,李诗情所面对的困难。
没有一个足够好的媒介帮助她梳理经过,甚至连一张纸都没有。然后她就不断的陷入循环往复之中,直到她找到了一个帮手,肖云鹤。
肖鹤云的出现提供了很多条线索,包括两个人的视野更加开阔,反复地进入公安局获得信息,两人经过了一些争吵,最后达成共识。
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肖云鹤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媒介,将一次又一次的循环结构化出思维方式。
它是一个游戏架构设计师,看起来就像是自己卷入到这场游戏之中一样。由于他的视角增加之后,观众很快就能理解循环到底是什么。
是什么呢?
那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游戏,失败之后只能选择重来,找到关键道具,找到通关的方式。就听起来非常像Galgame,因为某个选项分支不正确,导致无法获得某个角色的完美结局。
但是观众理解不代表作品中的角色理解,所以又增加了警方的视角。身处循环之外的人,对这所有的一切一无所知,这些所讲述的让人非常感兴趣的,类似于科幻式的说法,真的是荒诞不经。
如果拿一个循环作为例子往上汇报,没有人会相信——那么应该怎么做才能让人相信呢?或者换言之,什么样的人更容易相信呢?
除了游戏玩家以外?
这里就很有趣了,游戏玩家能不能被称作二次元人物呢?
当折叠世界开始相遇:评《开端》4-7集
(3)串珠、视野、侦探
《开端》播到第7集,观众几乎全部了解了这辆公交车上所有人的背景信息,并且对某些人有更深入的认识,比如第6-7集着重描绘的卢笛,第7-8集着重描绘的马国强,第8-9集着重描绘的老焦。可是,如果不是因为一次又一次的循环,李诗琴和肖鹤云会不会去关注处于身边同一辆公交车上的人背后的故事呢?我看这很难。
(如果《罗拉快跑》确实是精巧的德式叙事,虽然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叫,干货||看《罗拉快跑》剧本,学精巧的德式叙事结构 。那么《开端》就是精巧的中式叙事。)
不知道各位朋友看《开端》有没有看《罗拉快跑》的感觉,只不过《罗拉快跑》是通过快速切片剪影的方式向我们呈现出这些人部分“未来的命运”,而《开端》是采用了非常典型的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手法:那碾和缀段。
那碾指的是在相对短的戏曲作品里,体现为由一个叙述单元松散地转向其他叙述单元,照应则指的是是在相对较长的小说文本里,不同叙述单元的相互转移。即金圣叹所说的“因文生事”,如果只是看部分情节,很难看出不同叙述单元之间的关系,仿佛他们是“无中生有”的(缺乏叙事文本自身发展的因果逻辑),但如果从整体上看,这些叙述单元之间缀段而成的关系是基于结构上的、形式上的、对称上的、留白上的。这就是事与事之间的交叠(the overlapping of events)或事隙(the interstitial space between events)。
这就是《罗拉快跑》类的循环叙事和《开端》的最大区别——李诗情的角色是华生,肖鹤云的角色是侦探,两人需要解决的卡关难题是:在一遍遍循环中找到车内的炸弹,成功阻止引爆公交车,并且救下所有乘客。
真的是这样吗?
我倒是觉得两人的角色虽然都是侦探搭档,但他们似乎在做的事情,并不是“不断循环拯救大家”,而是真正地认识身边人,了解他们背后更连续、更个人的故事,而不是用切片照片的方式直接快闪出来。所以他们做了很多无用的事情,比如和卢笛畅谈,听马国强的故事,然后在某次循环里解开他的心结——肖鹤云都说,实在是太感动了。
(当然这份感动,还可以延伸讨论到,为什么人会对虚假的故事动真情,详情请看美学家拉德弗德的美学三悖论《我们怎么能被安娜·卡列尼娜感动?》:“可能不可能”与“应该不应该”——围绕AI和电影的跨学科对话)

像不像《北京折叠》,但是比那个小说更温情。而在《罗拉快跑》里,罗拉和她男朋友并没有真的和那些相遇的人(角色)发生互动,只是单纯的相遇而已。
这种叙事手法已经很久没有出现在小说创作里了,而是变到散文创作中。
现代语文教学里,对散文写法有一个有趣的提法“形散神聚”,意思是看似这些故事或描述是散乱的,但其实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线将其串起来。在具体创作中,又被称为“念珠/串珠/红线”。其实具体来说,就是两条线是相对稳定的。第一条是地图线,即通过某个视线、行动、观察、时间等方式完成故事。比较典型的,是韩寒的《杯中窥人》,沈从文的《鸭窠围的夜》。主角什么都没做,就是看。看着某个物理层面的东西的变化,最后行文成章。第二条是情感线,即通过某个情感的波动变化完成叙事。初中课文就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一句话就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那么主角出门逛荷塘的过程,就是让自己的心里宁静下来的过程。
《开端》的创作手法就是如此,一边跑地图,一边梳理情感——观众当然可以当做游戏化的现实主义来看,也可以当做推理作品来看,甚至这个作品还可以用到剧本杀中。
但我还是希望,用散文的思维方式去观看这部作品,重要的不是叙事三步走“开端-反转-高潮”,重要的是情感、视野和关注身边那些形形色色真实存在的人。
他们不是“我”生活里的NPC,而是有着具体的境遇,那些可能永远无法理解的境遇。
(4)体验、次元、记忆圈层的分离越来越明显,也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差异也越来越多,在一辆公交车上,每一个人背后的故事可能都是完全不同的,他们可能来自于不同的小群体,来自于不同的家庭,还拥有自己极其个人化的故事,因为共同体的集体记忆在逐渐失去。
与其说如上文所说,这是一个温情版的北京折叠。


那么,当我们开始追问某个人物的人设是否成功的时候,我们的目光会更集中到什么群体身上呢?是的,卢笛是国产电视剧里少见的比较正向的二次元人设,与此同时这个人设有非常充分的理由能够立得住,就像
@许多的小兵器
老师说的那样:解决了为什么的问题。
喜欢动漫→没有朋友→热爱养猫→哮喘频发,难以接近→母亲的过度保护。这条因果关系非常清晰地在电视剧里表达了出来,让“人设”变成了“生活”,让“数据库元素”变成了“缘由”。
但是这只是因果链,表现关系呢?或者换句话说,体验感呢?
是的,就如肖鹤云所说,一次次的循环下,记忆和感受会不断增加:他们进入濒死之时的感受不会因为“死亡就是一瞬间的事”而不再感觉到这样的痛苦,而是会一次次不断叠加感受,不管是因为相撞、进医院抢救,还是因为炸弹。而其他人的记忆则会不断重置,然后仿佛从来没有出现过。



那么能够做的最出格的事情是什么?就是体验。而暴饮暴食的结果就是,吃到了美食,但是钱包不会空瘪,脂肪不会增加,但事实上确实是吃到了美食,有了审美体验。

这种体验的最大反差,就是“在网吧刷夜,吃泡面才完美”。
同样的道理,二次元爱好者也是如此,他们/我们不可能真的经历异世界冒险,不可能真的变成“猫之使徒”——成为“哮喘征服者”还有可能,但真情实感是存在的,这个美学悖论是存在的——人们为什么会为虚假的事情而动情呢?
还是因为体验。尽管什么都没有真的发生过,但体验不是假的,而要留住体验,就需要一些特别的标记或依代,比如中二的台词、动漫人物的衣服、角色的周边、贴在墙上的海报。当然,写日记是一个很好的留住体验的方式,日记是当事人的情感真实,就像《美少女特工队》那样,至于现实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重要吗?

而不同人的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有的人觉得,“8月才是发生循环的高发期”,这句话应该指向凉宫春日,可是卢笛的年纪可能真的没有看过这部动画。于是就出现了经典致敬,将无限符号(∞)90°翻转——这个符号怎么看怎么像元宇宙公司的logo。

但是有些体验怎么看怎么觉得奇怪,比如这个动漫城。当然这些动漫人物并不奇怪,《排球少年》《龙珠》,进入卢笛的快乐星球房间也并不奇怪,卢笛家自己的房间手办模型堆得像博物馆也不奇怪。


奇怪的是,在很多三线城市的商业广场里,一般不会把“动漫城”叫做动漫城。一般被叫做动漫城的,是电动游戏,街舞机、拳击机、太鼓机、射击游戏机;上个世纪末淘汰下来的街机也在这里,拳皇、三国战纪、西游战记、棒球小子、老虎机......
这说明什么?说明P5是最好玩的游戏,还是塞尔达是天呢?说明游戏和动漫并不相容——这可一点都不二次元。
卢笛的二次元人设是成功的,倒不如说动漫爱好者人设是成功的。而作为游戏架构师的肖鹤云,是不是二次元呢?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按照林品老师所说的二次元定义,在电视中最靠近“屏幕内外”两个世界区隔的人设,恐怕不是卢笛,而是直播开心一哥。
这份次元体验到底是否合理,真的只在于对二次元(爱好者)人设身上吗?我想可能更多的合理性追问也是需要的,比如马国强是否真的如面目那样让人怀疑,比如王司机这几集为什么不说话,比如为什么开头几集总有个人一直在开手机拍摄?
当然,这些疑问在后面的剧集里得到了解释。而嘉林警方,也在一遍又一遍地问,你这么说合理吗?你是怎么知道这个事的?张成警官代替观众不断追问这些问题。
我认为,这不仅是在追问,作品叙事的合理性,同时也是在追问,为什么有些观众会那么快就接受“只有人设,没有原因”的作品呢?
海猫鸣泣之时:评《开端》8-12集
很多朋友在耿耿于怀《开端》的循环开端到底是怎么来的,不管是司机的双循环(群体潜意识),还是司机脑海中想象的梦境不断重复(梦中梦),又或者是王萌萌的鬼附身(鬼打墙)——毕竟李诗情也说过了,他们所经历的这些好像都是司机所想象过的场景。

当然还有更多的可能性。
鹿目·张成假设:张成警官其实才是这个故事的主角,他在第13集的终焉被炸弹轰炸之后,首次进入了循环,但他进入循环并不需要像李诗情和肖鹤云那样一次次的经历,而是如同《魔法少女小圆》那样,作为鹿目圆式的存在,同时了解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当然也了解了深陷循环之中的李诗情和肖鹤云的无数次拯救他人的举动。作为优秀的警察,他成为了“神”之后,凭借自己前13集敏锐的判断力,很快就理解并将“保护人民群众”这一信念贯彻下去,这才有了之后的温情大结局。

整部电视剧唯一一个没有介绍故事的耳机男才是这个故事的主角。他就是如《世界奇妙物语·空想少女》的角色存在(能年玲奈 扮演)。他是所有乘客里最早上车的人,带上耳机之后,他一边听音乐一边想象一次又一次的循环——这可能是创作小说的一种手段。实际上整个故事从未发生过,他的下车地点就是沿江东路。但是那些发生过又好像没发生的场景,才是最有趣的部分。

姜草老师画了一个漫画,题目是《追逐时间》。在故事里,有复数个操控时间的人,他们虽然都有时间能力:有的能暂停时间、有的能看到10分钟后的未来、有的能让时间倒退10秒,但都对这个世界抱有善意。所以我们也可以猜测《开端》里能够使用时间循环的并非只有一人,而且他们的能力并不重叠。李诗情的能力是当死亡来临时以1分钟叠加的方式倒退时间(被动技),同时可以将一个人拉进循环(限定技);肖鹤云的能力是当人沉睡时,将时间进行随机倒退(主动技),但要倒退到某个确定时间不能超过3次,超过之后身体会变差(代价);张成的能力是,当自己面临死亡时,其他时间能力者开始使用能力时,共享其能力,并获得其循环时的所有信息(觉醒技)。这三个人相遇之后这是不是就合理多了。

宋家/垠昭创作了一部漫画《时间回归》。在主角和柳珠相遇之后,柳珠给出了躲避死亡的重要设定,那就是分担伤害。如果一件事是注定会发生的,那么在整个事件里的悲剧总量确定为100,假如要全员存活,就需要更多的人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那么在《开端》里,需要拯救整车人的性命,并制止炸弹爆炸的话,就需要加入其他人的受伤。从某种意义上,小说里作者提供了宋卜道那个永远无法送到的快递作为受伤,在一次次循环里受尽折磨。而在电视剧中,直接承担伤害的,就是肖鹤云的身体。在几次循环里,肖鹤云的身体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又不致死,慢慢为其他乘客分担受伤值,在循环里也曾手刃过陶映红,这些数值终于积累到最后一次循环里抵达了全员存活的结局。

是的,在诸多循环叙事的作品里,解释循环设定本身的却并不在多数,因为循环是被当做设定,而不是被当做需要有二次缘由进行解释的。

但是,在《开端》里则完全不同。如我在之前的回答/文章里提到的那样,《开端》中的嘉林警方代表的就是非常苛刻的读者目光。如果是你,你将怎么面对嘉林警方呢?你讲实话,没人相信,以为你是在混时间;你不讲实话,很快会被发现并怀疑;你过分配合,虽然线索指向正确的方向,但这种过分顺从又带来二次怀疑。
张成警官的演技在不同周目的循环中表现得非常精彩,既有耐心地听病床上的李诗情诉说故事的过程(尽管不信,但还是录音听完),也有在审讯室里通过对话不断攻破其心理防线的过程;在倒数第3次循环里,张警官在会议室和两人对话,既确定了破案方向,又透露了办案过程给两人,一句“我来把控”突出严肃与认真。而在倒数第2次循环里,张警官身先士卒前往拆弹,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
因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发达,按照鲍曼在《流动的监控》里所提到的那样,由于公用和个人用摄像头无处不在,在给警察侦破案件带来很多有利条件的同时,又让推理小说很难写下去。
就像《开端》所展现的那样,杜局随时可以看到监控摄像投影出的大屏幕,并能调动拍摄时间找到蛛丝马迹;张队可以通过电子设备的移动轨迹定位到当事人的手机——甚至拿着卢迪的平板移动也会快速反应。有这么周全和先进的技术,请问传统、本格推理小说的出路又在哪里?
所以有些推理小说开始转向对人物内心情感世界的动荡描写,比如东野圭吾和贵志佑介;有些推理小说在故事布局时就限制了现代通讯技术侦破的可能,比如无人生还系列;有些推理作品则进入超现实领域(或意识叙事嵌套),比如《刺杀小说家》,和《海猫鸣泣之时》;有些推理作品就开始将警方力量进行降智,并追加更多的视觉特效,比如《名侦探柯南:绯色的子弹》。
要知道侦探推理就类似于武侠作品、超级英雄作品,都是作为对警察力量的替代性存在。在很多推理故事创作的过程中,一旦有侦探,警察就将被迫降智,现代技术也会随之失灵。

但是《开端》给出了一种建立在完全不降低现代监控技术的前提下的全新推理小说的写法,那就是借用循环叙事的方式,重新拾起个人侦探这个角色,并且与警察力量毫不冲突。在本剧里,我们既能看到有侦探视野的李诗情和肖鹤云,也能看到警方如何在专业刑侦技术下侦破案件。这两种角色(侦探、警察)有时会发生阻碍,有时又能成为促进因素,但也正是因为这种碰撞,才让故事在一次次循环重复中变得更加精彩。
而在另一方面,李诗情和肖鹤云的任务并不只是阻止爆炸,还有更为人性温情的一面。通过与他们交集的乘客的故事线,我们能够看到更多被折叠起来的其他生活境遇的人们,不管是中二少年还是务工人员,不管是重回社会还是直播小哥,都依次展开画卷。
这也回应了现代推理小说的发展变化路径,从推理过程到推理心理的转变,从密室手法(How)到作案动机(Why)的转变。
由于我是《海猫鸣泣之时》的爱好者,我倒是突然发现,这可以当做是一个变奏版本。


一开始是全员无人生还,这就是ep1和2。然后是发现现实生活有一个幸存者右代宫绘羽,也就是李诗情,这就是ep3。之后出现了挑战者右代宫战人,也就是肖鹤云。
前八集都是出题篇,所以开头是灰色的。后七集是解题篇,所以红色的。
然后12-13集是结局一,14-15集是结局二。最后的全员幸福大结局,可以说和ep8高度相似,如果你一定要看血淋淋的过去,那可以,看前面24次循环,这就是典型的黑山羊,没有爱就看不到魔法。但如果你有一些善意,你还是会想办法为这个故事安排一个更为甜蜜的结局,尽管概率很低,但这并不代表完全没有可能存在。
作者:admin
链接:http://90998.net/cms/detail/index.html?id=4916
来源:小说天天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 开端《一车不愿伸出援手的人,值得救吗?》 370,259
- 开端《(完结)EP01-EP15循环汇总》 278,901
- 开端《这该死的宿命感,有末世情侣那味了(15集全)》 193,063
- 人世间《如果爸爸还在。》 154,530
- 开端8.2分的《开端》,脱离法律常识的剧情令人身心不适 153,688
- 人世间细节流分析《人世间》(持续更新) 118,157
- 开端《没看原著,六集看下来,本来想打四星的我决定改五星了(更新至大结局)》 100,944
- 开端《随便写写》 64,452
- 开端《送死大侦探(随剧更新至第15集,完结)》 63,837
- 人世间《人世间》这是在洗白强奸犯? 59,157
- 人世间《愿你踏过千重浪,能留在爱人身旁》 51,585
- 人世间《麻烦安排一下雷佳音王阳严肃题材双男主影视剧 又怂又拽 还有谁!》 42,470
- 开端《真的是抄袭源代码吗?》 41,175
- 人世间《人间百味》 39,991
- 人世间《人世间》:周秉昆娶郑娟,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因为算计 38,647
- 开端《这不叫烂尾啥叫烂尾》 34,023
- 开端《开端》剧情解析(可能…也许…大概…含大量剧透) 33,460
- 开端《7-8集观后感存档》 32,417
- 开端《好,但没有传说中那么好》 31,280
- 开端《关于刘涛》 3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