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端《全剧最高能段落之荒诞现实美学》
2023-04-12 11:35:12 国产剧点评 中国大陆 剧评 电视剧 2022 剧情 开端
二刷完,想重点谈谈08、09集



一、戏剧节奏的“中点”
《开端》除结尾外,整个剧大体而言节奏把控很好,做到了一张一弛,松紧有度。
[时间循环+危机解除任务] 强设定,剧情主线高度戏剧化。在总共25次循环中,采用 [多数次循环行动试验+少数次循环下车分析] 的呈现方式,是平衡戏剧节奏的合理办法。
多个支线人物的POV叙事(我在西瓜叔妻子探监那场戏一出来,就马上联想到了《迷失》,后来看到这篇评论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150116/?dt_dapp=1,才知道是POV叙事),使得剧情并没有在朝向主线任务的方向上一路狂奔,而是放缓脚步,延展出更为细密更富质感的多层次图景。
在整体情绪节奏上,也做得非常好。
开头几集交代主线设定,紧张又吸引。到了警察审问,则多了高度现实感的冷峻压抑。卢笛出场,又频添欢快温暖的一抹亮色。到后面西瓜叔和行李箱叔,则进入充满现实主义关怀的底层人物视点POV叙事。
而整部剧最让我感到惊诧、触动,深刻和独特的部分,是08-09集(第十八、十九次循环)。在这个部分,出现了全剧无论是前面还是后面都不曾出现的,一个序列的大篇幅高能段落——被杀、重启、反杀、逃亡,也是整个剧戏剧节奏的“中点”。
二、极端情境,被杀与反杀的伦理命题
在第十七次循环中,李诗情和肖鹤云终于锁定了引发爆炸的元凶——锅姨。案情获得重大突破。而随着第十八次循环开启,两人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情况:时间不再提前!

紧张氛围拉满。二人由此推测出,循环结束的可能性。
在这种可能性下,发出灵魂拷问:我们,怎么办?真的要下车吗?
李诗情在一番自我剖白之后,做出了最终选择(平凡人的悲悯和大勇气)。而肖鹤云也决定和她站在一起。
然而恐怖和惊悚的是,抢夺高压锅的时候,锅姨掏出了一把刀 !!!!
我第一次看这里时,完全震惊了。一切是那么突然,那么猝不及防,又那么惊悚,让人完全惊呆。
肖鹤云胸口被刺,倒地。太绝望了。
可是,更绝望的是,诗情没有逃掉。
致命的一刻,全画面变成黑白,速度变慢,声音哑然又无限放大。整个视听语言,处理得无比克制,真实。面对突如其来的极度残忍,凝神屏息。

最绝望的,是黑白画面中,倒地的肖鹤云声嘶力竭地呼号:“去帮她啊!”

我在写这篇评论时,特地去翻查了一下小说原著,原著这段只是草草带过,甚至肖鹤云都没有亲眼目睹诗情被杀的残酷时刻,以至于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剧版的处理,显然更深刻。
观众体验到的绝望和心寒,与肖鹤云是一致的。但站在旁观抽离的视角,又会明白,这样的情境完全合乎情理。在一些评论中,已有人指出,车上众人在那个当下的反应,其实是一种面对极致恐怖突发状况的僵直反应,源自我们生物体自保本能的下意识。这种现象,甚至无关善恶与同情心,任何一个善良的普通人(训练有素的军人和警察除外),在大脑和身体都来不及反应的突发情况下,都会出现这种当机。
于是,重启第十九次循环,肖鹤云将诗情从上一轮的极致恐怖中唤醒,两人相拥而泣。


当诗情说:再试一次,肖鹤云回答:不值得。

这里必须要给编剧好评。
《开端》里关于“自救or救人”的伦理命题,其实早在开头几集就已引出,比如肖和李关于报警的争论,比如肖谈到到善和能力的看法。而在08集诗情被杀的这一次循环里,更是用“时间不再提前 - 循环可能结束 - 最后一次活命机会”的推测,让主角去经历一场灵魂拷问。
然而极致荒凉的是,李诗情的大勇气和大悲悯,在第十八次循环里换来的不是悲壮,而是极尽的残忍,绝望,甚至是最终时刻整个世界的一片苍白。
爆炸致死,和格杀致死,在这里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在循环设定之下,主角对于不断发生的爆炸,早已产生了心理适应。而突然的杀戮,则是一种全然意料之外的绝对摧毁。这种摧毁,不在于死亡的结果,而在人心所经验的恐怖。
因此,当肖鹤云说出“不值得”,观众完完全全可以与他共情。
至此,将这一伦理命题推到了一个更加极端的境地:当你不顾性命对他人施以援手的时候,是否期待同等回报?当无法获得同等回报的时候,你还会奋不顾身吗??
李诗情的坚持,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不忍”,和对命运“不甘”。她和肖鹤云在上一轮循环所经历的绝望是不同的。在她而言,挣扎,反抗,一片混乱中更多的是害怕和恐怖,而肖鹤云作为一个被刺倒地、大声呼号的旁观者,目睹一车人的无动于衷,则是深入骨髓的绝望无助。
诗情再次去夺高压锅,肖鹤云飞奔回车上保护她。当我看到肖鹤云的奋力反抗,和锅姨相持不下,才忽然明白:强弱力量的对比不是绝对的,认知的多寡也能成为力量,肖鹤云已经不是上一轮孱弱的肖鹤云了!

然而就在这时,意外再次发生了。画面切成黑白。
我想所有和我一样第一次观看的观众,一定都屏住呼吸,捏一把汗——他们到底谁赢了?
直到确认是肖赢得了这场生死搏斗,一定都会松一口气。
可是,为何画面仍是黑白的??

哦,锅姨被刺死了。
可是,这有什么问题吗?刚才的殊死搏斗,观众难道不都为肖鹤云的奋起反抗感到振奋,甚至生出一丝快感吗?现在恶人被干掉了,这有什么问题吗?
等一下,车上众人的反应是怎么回事?他们的表情,怎么和上一轮锅姨杀死诗情时一模一样?
Oh no,他们竟然以为,肖鹤云是杀人凶手!!

这真是极致荒诞和绝望的一刻。人心怎么可以凉薄至此?
错了,这不是人心凉薄,而恰恰是“合情合理”。对于没有进入循环的众人来说,这一切仍然是几个“陌生人”之间突发的极端恶性事件,他们进入了下意识的僵直反应,大脑和身体同时当机。没有前因后果,没有解释,他们能真正看清的,只有最后的结果——年轻男孩手拿沾满鲜血的刀,而他对面那个中年妇女倒在了血染的座位上。
对于肖鹤云而言,这一刻,整个世界是灰暗的。他被这突如其来的状况震惊了,拉着诗情下车,甚至无暇去顾及什么炸弹。
随着爆炸的发生,也不会再有一个目击者能为他们提供任何证词。至此,二人陷入了八集以来前所未有的窘境。
也许会有忿忿不平的观众,希望能赶快结束这一次糟糕的循环,回到主线的推进上。也许会有观众不满于09集漫无目的甚至一无所获的逃亡,将其视作浪费时间的“闲笔”。
可是我要说,正是接下来的09集,构成了整部剧最具象征意义、最具荒诞美学的重要段落。
三、真实,虚幻,和“世界”
在原著小说中,压根没有肖鹤云反杀锅姨的这一次循环,更没有逃亡。
那么剧版为何要生造出一个令观众如此“不适”的情境?
我想这正体现出编剧的诚意。
这样的剧情,绝不是为了讨好观众,为了“爽”。相反,编剧没有轻率地把“恶人被杀”视为理所当然,而是在十分谨慎地探讨一个问题:杀人,这件事本身,是否因所杀对象是何人,而有所改变?
我们从旁观视角来看,抛开无法向警方解释的“循环”设定,和车上众人在当下那一刻的可能“误解”,仅从两位主角的角度出发,肖鹤云的所作所为都应当是没有过错的。细究起来,这恐怕连“防卫过当”都算不上(此处是我想当然判断,不知道具体法律准则),怎么也得是正当防卫,甚至不光是“正当防卫”,还可以算得上“见义勇为”。肖鹤云你完全没有必要对此感到罪恶啊!!
我想,这可能会是很多观众的心声。
杀掉一个恶人,好人活下来。又或者,重启循环,一切从头开始。这难道不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剧情吗?
稍等一下,观众为何会有这样的看法??
哦。这里面,其实隐含了一个巨大的前提:观众所有的“观看”和“判断”,都是基于“观剧心理”。即,对于观众而言,有一道非常清晰的防线,那就是剧情所发生的一切都仅仅只是剧情,并不是“真实的”。
而编剧此刻要做的是,对于剧中的肖鹤云而言,这一切无比“真实”,他会如何反应?
我很难得看到,编剧模拟出了宝贵的戏剧真实。
肖鹤云先是呕吐(本能的生理反应),他脑中闪现出锅姨瘫倒的画面。
李诗情尝试安慰他。他却无望地喃喃自语“我杀人了”。

他甚至喊出,我宁愿被炸死,也不想去杀人!
这是否意味着,对于真实的主体而言,杀人这件事本身,所带来的罪恶感,很可能并不会因所杀的对象是谁,而有所改变。
那种来自身体本身的,一瞬间涌上来的恶心感,不会因你的理智而消除。
所以,战争对于战胜者和战败者而言,很可能是同等惨烈。
所以,复仇的成功很可能不会是圆满结局。
但是,弱小者也绝非活该被欺凌,活该等死。我们理应承认,武力,在遭遇侵犯时,自我保卫时的正当性。
而影像对此,采取了极为克制的处理。杀人,和被杀,画面都是黑白的。杀人,和被杀,的一刻,都是极致恐怖。没有嗜血的兴奋,没有除掉恶人的快感,这是出于,对生命本身的尊重。
而李诗情在第十九次循环所坚守的内心那一念“不忍”,也体现了超越普通视角的,对生命本身的尊重(我不因你曾在那一刻放弃过我,而放弃你)。
再接下来,二人逃上货车。李诗情说他们可以进入下一次循环,从而纠正先前的错误,肖鹤云却斩钉截铁地回答:“循不循环对我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发生了就是发生了!我这一次杀人的记忆,不会在下一次循环里面被抹掉!”
这是令我万分震惊的台词。
这是否意味着,对肖鹤云而言,他从未把循环视为儿戏,视为梦境,而是,每一次循环都是真实的。
何为真实?不在于世界会否重启,而在于拥有记忆的主体,是否亲身“经验”了那一切。对于肖鹤云而言,这不是一个游戏,不是一场梦境,而是每一次都投入了身心的,切切实实的“体验”。
这对观众来说,可能很难共情。因为观众和肖鹤云隔着两层梦境。影像本身就是“造梦”,观众观剧,肖鹤云是剧中虚构人物,这是一层梦境。肖鹤云所处的循环,超出常理,不断重启,又成为第二层梦境。观众是没有真实感的。
可是在剧中的此时此刻,对肖鹤云而言,他的身体,经验着这一切,这一切都是真实的。
剧情至此,从伦理命题,引出了形而上的终极哲学命题。
我们如何知道,我们所身处的,是“真实”?
李诗情早在02集的时候,就提出过疑问:有没有可能,其实我们已经死了?


这是一个《黑客帝国》式的悖论。
当你身处其中,无法“跳出”的时候,你的所处,对你而言,就是“真实”。
当你身处其中,你的身心感受到那所有一切的逼真性,对你而言,就是“真实”。
一切的“非真实性”,只在所处可以被“移除”,主体能够“跳出”的一刻,才会显露出来。
这个命题,向外围加一点联想,就可以关联“网络暴力”,和“游戏中的暴力”。
为何“网络暴力”如此普遍、如此轻易?
因为在网络上骂一个人,和面对面地骂一个人相比,削减了很大程度的真实感。
你看不到那个真正的“人”。甚至连话语,都不是从你口里通过声带振动亲口说出(而是打字打出)。这对很多说话的人来讲,就仿佛是“我并没有真的说出那句话”一样。
为何“游戏中的暴力”很容易被接受?
因为那不是“真正的暴力”,游戏,只是虚假的游戏罢了。
当你的身体,没有完完全全地参与,而只是透过媒介,发出某种意念,某种局部的行为,是否就游走在了真实和虚幻的边缘地带?
我其实还蛮期待,剧作能在这两个问题上多一点探讨。但直到大结局,也没有再给更多展开的机会了(不过点到为止已是难能可贵)。
如果《开端》的09集,仅仅停留在这一步,还不会让我感到如此惊艳。
它的独特,在于它基于当下的剧情逻辑,展开了“逃亡”的命运,由此引出了主角,和整个“世界”的关系。
四、荒诞现实
在09集里,场景首次变得宽广,出现了多个长镜头。
在小江警官询问居委会大妈的时候,长镜头扫到了同一片小区不远处正在逃亡的肖、李二人。
这仅仅是表示,他们“幸运”地擦肩而过,或是命运“巧合”吗?
不,我所看到的是,小江警官、居委会大妈,和肖、李他们,身处同一个“世界”。
类似的,还有对一大片建筑的展现。镜头向上平移,仿佛想要不断地延展视野,向我们呈现出更宽大的全体面貌。
还有一次,是张警官带人追到卢笛小屋所在的楼顶,依然是长镜头,平移拉伸到肖、李所在的,另一个楼顶。



这是“人”,身处在“世界”中。
这样的镜头语言,引我们思考:此处,这一“世界”,究竟是何所在?
两人不断奔走。奔走在全世界。全世界皆与我为敌。末路狂奔,逃无可逃。
日光之下,却如愁云般惨淡,末日般荒凉。


他们原本想要拯救世界,却被全世界视作凶手和恐怖分子。
这一切是多么荒诞。

按照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的思考路径,荒诞,是人存在于世界当中的,一种本然处境。荒诞产生于人类呼唤和世界无理性沉默之间的对峙。
在肖鹤云、李诗情此刻的处境中,世界是不可理喻的。罪名,和他们本身的行为,是相背离的。
也许,从浅表的解读层面来看,这种荒诞背离,不过是由剧中的超自然“循环”设定所造成。但倘若我们将影像视为隐喻,视为某种“真实”的折射,那么设定也许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此时此刻的“情境”,或许就是人之处境的一种可能性。
当肖鹤云听着iPad里,带面具的博主是如何头头是道地向网友分析肖鹤云游戏架构师身份、游戏暴力设定和他“行凶”“爆炸”有着必然关联的时候,我差点就脱口而出:这不就是加缪小说《局外人》的再现么!!


所以我其实不太喜欢第10集,肖鹤云去找刘鹏的这一段情节(刘鹏“不离不弃”的反应也营造得过于刻意),削弱了荒诞现实的批判力度。其实将肖鹤云对游戏“暴力设定”的反省,放到大结局一切都尘埃落定之后,会更好。
行文至此,08-09集,由一系列致密的、环环相扣的剧本原创高能剧情,构成了全剧最为愁云惨淡、最为深度绝望却又最具象征性的大篇幅段落。
接下来我想提供一个分析视角。即,从隐喻的角度,08集第十八、十九次循环中车上乘客所呈现的那种令人深感绝望的“冷漠”,和09集二人与全世界相背离的末路逃亡之荒诞,其背后所映射的,到底是什么。
无论第十八还是十九次循环,车上乘客面对极端状况的僵直反应,前文已经谈及,不再赘述。这里想要探讨的是,站在肖鹤云的视角,观众所感到的那种深入骨髓的绝望无助感,从何而来?
试想,如果没有循环,如果李诗情和肖鹤云是第一次在公交车上经历这样的场面,观众对车上众人的失望和谴责还会同样强烈吗?
我想不会。
那种深深的心寒,正是源自我们和肖、李,一起经历了此前一次又一次的循环,见证了李诗情对西瓜叔是如何在最后时刻竭尽全力去宽慰,看到了药箱大妈一次又一次的热心肠,感受过行李箱大叔主动拿出卫生巾的温情,看到了肖、李二人是如何在“也许是最后一次活命机会”的情况下,历经挣扎却最终还是选择留下的悲悯之情。因为我们见证了所有这一切,才会在巨大的落差中感到深深的心寒。
所以,这一切的根源,仍然是循环么。
那么,这里由于循环所产生的落差,到底是怎么回事?
让我们说得再清楚一点:这里的巨大落差,关键在于我们(肖、李视角)知道,而车上乘客们不知道。在于我们(肖、李)和车上乘客的认知,产生了错位。在于我们(肖、李)和车上乘客所经历的时间,是不同步的!!
这就是循环的本质。
再来看《开端》全剧。循环,是超自然的“不可能”。循环,是为了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重历”,去解除那个迫在眉睫、看起来仿佛是必然结果的灾难性危机。循环,是坐上那辆朝向大桥加速行驶的公交车。
这难道不就是人类的现实处境吗?
一切的危机,战争、瘟疫、环境破坏…… 一步步加速走向毁灭。没有任何一个单独的个体,能够叫停历史向前滚动的巨大车轮。所有人都在车上,没有人能下车。而所有人之间,彼此互不相识,错位、分离,在加速的赛道上,时间各不同步。
假设这当中有一个人,能够预见那个必然的结局,有没有一种万分之一的方法,能够扭转历史的轨迹??(我们可以把这种情形置换成任何一种设定,比如《三体》中,全地球人类都知道,在不久的未来,三体星人必会到来毁灭地球,那么有没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能让地球幸免于难?)
循环,让我看到的,其实是个体反抗,相对于系统性困境的“不可能”。
因为真实的时间是线性的,人不可能进入循环,不可能去无数次“重历”,所以,实际上这种万分之一的拯救方法或许存在于世,但对于加速赛道上彼此互不相识、自身认知存在极大局限的个体而言,它就是“不可能”的。
让我们回到剧情,王萌萌或许经历过的“乘客冷漠”,以及随处可见的“网络暴力”,不就是由于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快,越来越碎片化,我们没有时间和丝毫耐心去了解一个一个真实的“人”,无法去同步、共情,所有的个体彼此相互“错位”、“背离”,无法拥有共同的时间和经验么。
这是人类社会在技术发展的趋势下所产生的系统性困境。面对这种系统性困境,个体在高速行驶的赛道上,是全然无力的。
那么,假使有一种,万分之一的可能性,可以扭转结局,该如何去寻找?我想,循环所代表的,是至少要有一些人,要从高速赛道上临时下车,去拓宽认知,去放慢时间,去一遍又一遍地观察所有细节,连缀成全貌,然后将窥探获致的解决之道,以最有效的方式,传达给所有仍在车上的人。——假使真有万分之一可能性的话。
那么,宇宙熵增之下,人类文明,会否终有一日,能在毁灭到来之前,绽放出那一线光明?
作者:admin
链接:http://90998.net/cms/detail/index.html?id=5150
来源:小说天天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开端《抄袭剧很烂,很差,很垃圾》
- 开端《一车不愿伸出援手的人,值得救吗?》 370,260
- 开端《(完结)EP01-EP15循环汇总》 278,901
- 开端《这该死的宿命感,有末世情侣那味了(15集全)》 193,064
- 人世间《如果爸爸还在。》 154,530
- 开端8.2分的《开端》,脱离法律常识的剧情令人身心不适 153,689
- 人世间细节流分析《人世间》(持续更新) 118,157
- 开端《没看原著,六集看下来,本来想打四星的我决定改五星了(更新至大结局)》 100,944
- 开端《随便写写》 64,452
- 开端《送死大侦探(随剧更新至第15集,完结)》 63,837
- 人世间《人世间》这是在洗白强奸犯? 59,157
- 人世间《愿你踏过千重浪,能留在爱人身旁》 51,585
- 人世间《麻烦安排一下雷佳音王阳严肃题材双男主影视剧 又怂又拽 还有谁!》 42,470
- 开端《真的是抄袭源代码吗?》 41,175
- 人世间《人间百味》 39,991
- 人世间《人世间》:周秉昆娶郑娟,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因为算计 38,647
- 开端《这不叫烂尾啥叫烂尾》 34,023
- 开端《开端》剧情解析(可能…也许…大概…含大量剧透) 33,461
- 开端《7-8集观后感存档》 32,417
- 开端《好,但没有传说中那么好》 31,280
- 开端《关于刘涛》 3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