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端时间的晶体——关于《开端》

2023-04-12 11:40:42 国产剧点评 中国大陆 剧评 电视剧 2022 剧情 开端

开端时间的晶体——关于《开端》

在小说界,普鲁斯特认为时间不在我们体内,而是我们存在于分体的、自行消失的和复原的时间之中,这种时间使现在成为过去并保存过去。

就时间的分体而言,影像要比文字走得更远,它可以通过自身的镜子优势,使现实的和潜在的两种要素的关系在反射中更为聚合。《开端》中的循环,应当被看作是一种非时序时间的,在现实与潜在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内部结构不断丰富的跳台,每一次循环都是世界运动的组成部分,这种运动催生出将个体剥离后形成的没有裂痕的时间晶体。

柏格森所讲的刻意识别,在德勒兹那里是与时间——影像相连的,与运动——影像的不同之处在于,从感知到运动的过程被割断了,影像表现为一种纯视觉或纯听觉的影像,影像肌质的生成依赖于现实影像与潜在影像的融合。这种融合处于最小的内在循环链条,也就是《开端》中出现的第一次循环。

从李诗情的第一次循环开始,时间不再随着运动向前推进,而是在每一次爆炸后进入下一次循环。在下一次循环中,上一次的循环便作为一种潜在影像存在,这种潜在影像的生成有赖于一种感觉扩散,感觉扩散则是通过梦幻、想象、猜测实现,于是便形成了一种从感觉扩散,到潜在影像,再到现实影像的生成过程。

但这种生成因为潜在影像的不可实现从而无法抵达可靠的现实,只能在边界徘徊,李诗情的每一次循环依托于前一次循环做出判断,即是在非时序时间中形成的回忆——影像,但这种回忆不作为可以讲述的过去存在,因为过去的仍是现在的,它在它是现在的时刻具有一种未来的目的性。这种记忆不仅指向过去,同时指向未来,即公交车下一次爆炸的发生。

之前的循环、现在的循环、之后的循环,对应着过去现在、现时现在和将来现在的关系,他们的关系是同期的、共时的,过去和将来都可被视为现在,因为事件同时发生在这三个维度里,公交车在三次乃至更多循环中都会发生爆炸,时序条件下的不可逆性被打破了。

因此,这种潜在影像处于一种被现实化的状态中,却始终无法达到现实化的结果,它一方面与过去保持着模糊的联系(作为正在生成的,而非发生的、被讲述的过去),一方面,它又作为下一次循环的潜在影像存在,由此引致出可以无限发展的生成,过去与现在被置于一块巨大的景深镜头中,李诗情的身份在每一次循环中发生变化,但镜头始终停滞不前,它消解了运动性,通过内部的循环形成多元的延伸感知,每一次的循环都是从零开始,每一次循环的客体又始终如一。

于是,现实影像与潜在影像的关系造就出一块具有聚合关系的镜子,公交车是一个集合晶体,卡农是一个听觉晶体,指向即将结束和即将到来的不同又相似的车厢时间。李诗情的每一次循环不仅在空间上并置(公交车),同时也在时间上并置,这种并置源于柏格森所说的“记忆错误”,即似曾相识之类的幻觉。这种幻觉在李诗情第一次醒来时最为明显,刺眼的光芒、爆炸的轰鸣和身体的疼痛,作为一种现在的回忆存在,而非是已经发生了的过去,因为爆炸会在这一次循环里重新出现。回忆成为了与现在同期的存在,而这种回忆会在无数次循环中生成潜在影像,这种“记忆错误”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多会变得越来越模糊,以至于李诗情产生一种回归现实影像的错觉,但潜在影像向现实影像的趋近,如同一条单调递减的指数函数线条,无限接近,无限趋近于聚合的状态,以至于最后形成一种不可辨识的点,回归到最初的最小循环,就像《上海小姐》里那些互射的镜面,《乡愁》里那块复闪复灭的烛火。

德勒兹指出,晶体就是表现,这种表现从镜子发展到胚胎。

胚胎作为一种中间体,连接着可晶体化的结构和体验环境,在被现实化的过程中,同时充当潜在影像和现实影像的双重作用。单调递减的指数函数在趋近于坐标轴之前的无限大,是上一次循环中双重影像作用机制的结果,存在于另一处的平面空间。公交车中不断再现的循环,便是胚胎无限生成的过程,李诗情的每一次循环都会使车内发生变化,人物行为与人物身份的变化同步,由此使公交车变为一块多面多边的结晶体,这种生成会随着循环的往复不断进行下去。幻想者/预见者(李诗情与肖鹤云),则是处在时间晶体当中的人,一次又一次见证时间的分体,如同普鲁斯特所讲的那样,并非是我们在把控时间,而是我们不断经历着时间细胞的分裂。

这种时间的晶体是《阿莱夫》中那块闪亮的玻璃球,是《沙之书》中翻不完的书页,是《小径分叉的花园》中的时间迷宫。分叉不在空间里发生,因为空间被固定下来,人物的运动变得无意义(李肖的拯救行动是一种想要走出循环的假证,作为不可靠叙述存在),分叉活动在时间维度进行,引用柏格森《材料与记忆》中的圆锥体(如下图),S点是公交车上的第一次循环,被视为即将成为过去的现在,是由潜在影像向现实影像靠拢的地方,AB、A’B’,A’’B’’截面,是与S点同期的潜在元素,共同构成公交车上的一次循环,但潜在影像的模糊性,又使得他们无法同时发生。当由S点跳向任一截面,便会挤入公交车的下一次循环,构成一个以S’为基点的新型锥体。但这一过程并非扩张,而是收缩,或者说下降,生成的过程是向内部的探索,是一次又一次回到S点所处平面位置的重复,每一次的内部小循环呈现出不可辨识的、相近的差异,以公交车为时间影像的晶体并未被打破,而是随着圆锥体的增殖扩展出更为复杂的轮廓。

现实影像与潜在影像的镜像关系,就像拉康所说的那样,是面对镜子寻找和认识自我的婴儿,这种辨认随着循环的加深会更加清晰,即线性逻辑中李与肖的破案过程。镜子中的婴儿与实在的婴儿,便是潜在与现实影像的对应物,镜子中的婴儿一方面是潜在,一方面又在婴儿的体认过程中向现实靠拢,被从镜子中向外拖拽着。在《开端》中,这场由爆炸驱动展开的循环生成了各具差异的车厢空间,每一次空间自李肖二人醒来后便变得不同,潜在影像在循环中不断繁殖,使得人物和事件的现实性越来越不可靠、不可信,就像《红辣椒》中吞没现实的黑梦。

公交车不同于雷诺阿的狩猎城堡(在雷诺阿那里,晶体内部存在残痕,一声枪响便可使得晶体破碎,胚胎死亡),而更接近于费里尼的游乐场,公交车内每一次的循环都是在为胚胎的增长提供给养,肖鹤云的生命衰竭是循环中微不足道的元素,他象征晶体内部细胞的死亡(并伴之以新生),而非晶体的垮塌。但随着公交车每一次驶上大桥,时间晶体被赋予各种各样的社会议题(二次元、父子、直播、爱情、失孤、网暴等等),外表看上去像只肿胀的刺猬,第三个维度的出现使得晶体看上去随时要破开一道口子,以便幻想者/预见者逃出。以社会真实性为目的的情感导向,消解了公交车内部这一巨大景深镜头下的纯真实性和纯潜在性,外部势力的介入,使得正在生成的镜面像一块站立在大桥上的菱状晶体,摇摇欲坠,被染上刺眼的、异色的点。影视中出现的各类符号表征,才是制作方想要表达的核心,但这无疑又是一次向运动——影像的复归,不健全的、瘫痪的客体最终得到了治愈,消除了感知断裂的前提和动机,秩序得到重现。

2022.1.25

47

作者:admin

链接:http://90998.net/cms/detail/index.html?id=5866

来源:小说天天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开端《高开低走,结局差强人意》

下一篇:开端《我想象中的Bad en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