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还有书籍《【但是还有书籍】这片有毒!!!》

2023-04-12 11:08:45 纪录片点评 2019 中国大陆 纪录片 剧评 但是还有书籍 电视剧

但是还有书籍《【但是还有书籍】这片有毒!!!》

又发现B站出现惊艳的纪录片,这次是关于书的,太合我的胃口了

胡歌的配音,胡歌本身也是喜欢读书的,记得从报道上看过胡歌的采访报道,胡歌送人东西一般都是图书卡或者书,而且胡歌本身也喜欢读书,所以选胡歌当配音真的是非常合适的,爱书人给关于书书的纪录片配音,妙啊妙啊。

扯远了,2019.12.10 更新了第1集 书海编舟记

这一集主要是讲编辑的,他们坚守文化的阵地,编织着思想的载体,从一字一句的校阅,到挖掘优秀作品,他们的工作琐碎繁杂,却意义非凡

后浪-朱岳 朱道长,我还有他的限量铭印书《蒙着眼睛的旅行者》,大佬推荐过给我朱道长的书,说是当今中国臆想小说写得最好的。顺便从剧中种草了一些书 《往事与随想》《寂寞的游戏》《雨》,还看到朱道长主编的项目火之组包括《大河深处》《隐歌雀》《迁徙的间隙》都是最新的新年轻作家写的,当时评鉴有幸读过《迁徙的间隙》记忆犹新。

后浪“火之组”

中华书局-俞国林,中华书局一直是古籍的大佬级存在。“板凳一座,一辈子冷”编辑就是要坐得住,尤其是古籍整理编辑,哪怕坐冷板凳。啥也不说了,小时候新华书店的镇店之宝就是中华书局的二十四史,至今在我心目中也是!种草书籍:《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读史阅世六十年》何炳棣dì

看到去找郑天挺日记出版前后,包括整理,发现珍贵资料,眼里有光,眼睛都亮了的那个画面,真的很感动。

西南联大还有一本《梅贻琦西南联大日记》

翻译者-范晔-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好译者真的很难得。《万火归一》现在是《南方高速》,尤其是翻译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我记得是南海出版社的

未完待续

2019.12.18 更新了第2集 二手书的奇幻漂流

台北 在旧香居的旧书店里,我看到了画面里面的《张爱玲全集》尤其是里面还有赤地之恋。现任店主美女小姐姐讲述了她从小受爸爸熏陶,喜欢看书,直到后面接手了这家名为旧香居的二手书店,还看到了1937年的和菓子图鉴(《国菓图鉴》500册限量),虽然外封破旧,但是一打开外封,看到里面布面的封面依旧保存完好,散发着古朴的气息,这是小姐姐店主小的时候找掉落的硬币时候偶然发现的一本珍贵的书,说是带领她的启蒙书也不为过。更有缘的是,卖出去的书港又兜兜转转回来了(台湾—香港—台湾)这可能就是书的轮回吧。

看着在书堆中认真读书的小姐姐,我想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如此是矣。

北京 陈晓维收藏的1936年鲁迅藏书版画,民国时期发行,限量103部,都是鲁迅先生亲自设计制作,每册前有鲁迅先生亲笔写的编号,这本书是在另一本书中被发现的,正是当初鲁迅先生的妻子许广平亲自送给来的编号12号的一本,意义超凡,后来辗转被陈晓维先生捡漏拍卖下来,并收藏起来,藏书也是和书的缘分呀。

另外陈晓维还写了《书贩笑忘录》 布衣书局也有出现

上海 文庙旧书市场(可惜,明年就没了) 看到乐开书店的店主开车带着书去旅行,乐开书店我记得我也用过,不过上面的书良莠不齐,差价巨大,还充斥着各种盗版,后来慢慢地就不用了。看到店主分享小技巧—用香蕉箱装书;唯一的败笔是推荐了李继宏翻译的《小王子》,这个人最近有点飘,我还是推荐周克希或黄荭翻译的《小王子》,相当不错,还看到了木心先生的《云雀叫了一整天》

书就希望它被看

听到这句突然心被戳了一下,我在加上一句,书也希望它被了解,有人问你买那么多书干什么,都看过了吗?我想说,人生很短,书很多,所以慢慢来,有人那么问我,我就会指着书告诉他,这本书的来历,他的作者有什么经历,现在他的这个版本的书不好买,他的作品的风格是什么,还有他对人生的感悟等等,更多的是书背后的故事,还有书本身的故事,一本书可以延伸出很多东西,我敬重作者,尊重书,能做的只有买下自己喜欢的书,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支持下出版图书这个行业,支持一下实体书店,哪怕现在实体书店在网络电商的冲击下日渐稀少,我不知道实体书店将来会不会消失,或者依旧存在着,但是我还是喜欢实体书店,喜欢在书架下找到自己喜欢的那本书欣喜的感觉......

未完待续

2019.12.25 第三集 绘本中的奇妙世界

如果我没看错的话,开篇的那本立体书是新出的立体版《小王子》

友情提示,这一集所有列出的儿童绘本都适合买来给孩子作为新年礼物

本集的后期和动画超好!!!

两个绘本创作者蔡皋和北京的熊亮,以及绘本推广者厦门的粲然

七十岁的蔡皋致力于中国民间文化的绘本创作,把童谣变成绘本,代表作《桃花源的故事》

而熊亮更注重于编写新的故事,构建童话的世界,代表作《小石狮》

好的绘本创作者画出好的绘本作品,也需要有人去发现去推广它们,在我看来,这个职能就是教育工作者,指导和引导孩子们去接触绘本的世界,粲然就是这样的人。

从自然和生活中寻找灵感完成绘本创作,作者同样也是有发现美的眼睛,澄澈的心灵还有善于描绘图画灵巧的手。

我们总说成人绘本和儿童绘本,图画比文字更直观地让人容易接受,这一点,大人小孩都一样,只不过现在儿童绘本占得比较多,孩子更需要接受更多的东西。

其实我看了这一集很羡慕现在的孩子们,想当初我小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多绘本看,顶多是那种连环画漫画之类的,再高级一些就是引进的那种《七龙珠》《灌篮高手》《加菲猫》之类的,严格来说那些都是漫画,根本算不上绘本,而现在的绘本都比较完善,适合年幼的孩子去阅读观看,好的绘本不仅能讲故事,更像是诗,传递出人类美好的事物

未完待续

2020年1月1日 第四集 设计师的纸上王国

北京 宁成春 ,五十五年, 一千五百多本书 无需多言,数字已经说明了,见证了书籍发展

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一直在图书行业,美术编辑,设计了 杨绛的《洗澡》 透明的PVC保护膜标题那是蓝色的泡泡,揭开保护膜后 压印的洗澡两个字书名 就像以前的肥皂上刻印的字那种感觉,真的是很棒的设计,老爷子也说了,不仅是表面上的洗澡,也有思想心灵上的洗澡,真的感觉设计师可以把自己的当时的设计想法和理念分享给读者,这样才明白书籍设计师当初的良苦用心。

原来的美术编辑不仅专业技术要过关,还有绘画、书法等等都要好,原来的书名都是一笔一划用笔写上去的,看到老爷子在自己的原来的工作笔记本上不仅标了使用的字体、字号,还有一些特别提醒工厂要注意的事项。说真的老爷子手写很厉害,老爷子设计的第一本书的封面是自己又写又画上去的。

在范用(也是一个大佬级的人,1923-2010,中国著名出版家。详细的请百度百科上自行查阅)的赏识和推荐下,老爷子在1984年和1986年,两次东渡日本,跟随杉浦康平(牛人, 亚洲图像研究学者第一人,被誉为日本设计界的巨人。)学习书籍装帧艺术,学了杉浦康平的网格设计理念,并把这种理念带回中国,发扬光大。

三联版 金庸作品集

这个三联版《金庸作品集》,真的是我梦寐以求的一套书,可惜早就绝版了,目前只有明河社复刻的一版,封面好像也不是这个风格的,不过类似。

陈寅恪的最后20年

《陈寅恪的最后20年》老版,真的是相当好的一本书,迟迟没有重印,后来出了修订版,但是封面编成蓝色的,内容也变了一些,还涉及官司,三联因为书中的内容还被告了(详情请大家自行百度吧,总之,背景故事很多),但是这第一版老爷子在描述的时候,我看得出那种神情,真的是很喜欢这本书,是看了书的内容再设计的,尤其是书稿的失而复得,背后的故事真的应该让读者们知道,黑色的封面,陈寅恪大师紧紧抓住拐杖的照片,还有上面的十一块格子用目录设计的字,1995年,这本书背后的故事太精彩。

王世襄的《锦灰堆》

王世襄的《锦灰堆》说实在的,我没看过这个封面设计的版本,但是我依旧认为,这个封面设计是真的好。

王军《城记》

这本这本!我看过,讲的是当时老北京城的规划,强烈推荐大家去读一读,我当时是从书店发现了这本书,封面是被拆除的老城门楼,上面是用3D技术建模的样子,里面讲的是老北京那时候的规划,其实我真的力挺梁思成当时的设计规划理念(城墙花园),但是最后没有被采纳实行,可叹!但是老爷子,在书的后封面的角落里放上了梁思成的图片,谨以此纪念大师! 另外看这本同时推荐一本《多少往事烟雨中》,里面写了梁陈方案等等很多背后的事情。

汪向荣的《古代的中国与日本》

汪向荣的《古代的中国与日本》,我真的感觉不输现在的市面上的设计风格,甚至不输什么甲骨文丛书、汗青堂等品牌丛书的设计封面

老版《西行漫记》

这本我还买过呢,记得当时是在一家旧书店,发现了这本品相比较好的《西行漫记》,于是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买了下来,现在从这里又看到了,真的是感慨万千。

三联的书封面风格就是低调、简洁、素雅,但是现在随着市场发展,能守住本心就是很难等可贵的,设计亦是如此。

书籍的内容和设计同样重要。

独立设计师 何浩 主要设计摄像类艺术书,荣荣的六里屯摄影集就是何浩设计,何浩还设计了徐冰版画、荒木经惟的《感伤之旅》《堕乐园》。何浩的设计理念是要有一条线,一条线索,把整本书的内容串起来。何浩由艺术书的设计转向学术书,设计的茅海建的《苦命天子》,把咸丰的图片像拼图那样做成封面,我感觉有些前卫了,毕竟学术书都是简约素雅的,不宜太超前。

设计就是设计者对书的内容的理解。

美国,华盛顿州圣胡安岛。 簿英一个人成立并撑起了蟹羽出版社,作为外国人,热爱中国文化,尤其是簿英喜欢张充和的诗词书法,并要给她做一本书。外国人做书真的是.......太下本了,德国的老牌毛边纸,原件拍照制版、手摇凸版印刷机印制,还专门请铸字师刻制英文铅字印章,专门刻制朱文方章。汉字书法、英文、印章三种方式,因为三种印制方式不同,每一页要印三遍。

一生爱好是天然

《桃花鱼》三个版本的封面,分别为阿拉斯加雪杉、印度紫檀、非洲沙比利木,三种材料分别制作。全书都是手工制作。

我好奇查了下价格.......78000一本,限量140册

外国人做书真的是.......

突然想起某一位大佬说过的话:不计成本、做出好书,大概有异曲同工之处吧。

我们做好书,等你来发现

看了这么几集,发现了一些东西,都是从北京到其他地方有关书的人的介绍展开和延伸,首都的文化积淀很深,元旦这一天我逛了北京很多书店,真的是收获很多,也说明了人文深厚;而且这个纪录片是老中青这样的顺序介绍人物,也说明了书籍的传承,薪火流传,生生不息。

未完待续

2020年1月8日 第五集 快时代阅读指南

北京 朱利伟 一名普通的图书编辑 每天地铁通勤 亦庄→东四 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通勤路上读书,并拍下在地铁上读书的人的照片。

其实我也喜欢在通勤路上看书,但是纸质书毕竟比较大和重,我也怕弄脏弄坏我的书,极少带书出来,就是带书也是带的像读库那种不算太厚太重的小书,但是我换了一种阅读方式,我用手机看电子书,微信读书等等,书的载体不一样,但是阅读的本质我认为是一样的。

朱利伟形容她看到一名男青年在地铁上读《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拍下了那张照片,我特意去豆瓣上找了下,那个相册叫做“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

应该是这张这个画相当有意思,每次也放在了片头

2018新京报·年度特别致敬 年度阅读场景 地铁上的读书人,记录者:朱利伟

在手机垄断都市人精神生活的今天,“地铁上的读书人”是一道难得的阅读风景。在熙来攘往拥挤不堪的地铁上读书,或许是最没有仪式感的阅读场景,但他们的存在提醒我们,阅读如同柴米油盐,都是生活本身。他们是最好的阅读推广大使,他们手中的书是一份隐秘契约,爱书的人会找到彼此。

我们致敬朱利伟和她镜头下的“地铁上的读书人”。朱利伟是一位出版社编辑,在11个月的时间里,她用自己的手机拍下了一百多个在地铁上读书的人。我们致敬他们,不在于他们反驳了“欧洲人在地铁上读书,中国人只刷手机”的偏见,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地铁上的阅读之美,会唤起一个又一个爱读书的人,这一个个阅读场景,提示当代都市精神生活的另一重向度。

上海,小隐 B站知名读书UP主,在这段中,我看到了上海季风书园,还有看到了三联新知文库等等很熟悉的书,种草了《冷峻的良心——奥威尔传》

北京,杨早,利用早晚高峰堵车时间,从家里到单位,一趟能说出三篇公号文章来,大哥,路是有多堵啊,写书评、做公号、办读书会,这可能也是阅读分享的形式吧。大佬用的还是索尼电子书,索尼大法好啊。

没想到,一共五集的《但是,还有书籍》已经全部更新完了,意犹未尽啊。

现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来读书,但是我还是认为在浅度阅读的同时,也要进行深度阅读,就好像,之前有人说,看文学书和看技能书哪个好?尊重理想看文学书,因为它能丰富我们的情感,增加我们的素养;但是工作中还是需要看技能书,增加工作技能,这是现实,可能这就是理想和现实的不同吧,到底怎么选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要是能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就很好了。

至于读书的形式和数量等等,我认为全可以不在乎,不要因为要完成某项目标去读书,读书本来就是一个轻松愉悦享受的过程,为什么要强加一些其他的东西上去呢?我们不是为了完成绩效,不是为了在朋友圈炫耀读书的数量,只是为了读书,放松自己的心灵,获得一些感悟,读书可以成为习惯,贯穿到我们的一生里面,是想读书了,随手拿起一本书来读,我认为这样,足够了

在书面前,我们都是读者

84

作者:admin

链接:http://90998.net/cms/detail/index.html?id=1755

来源:小说天天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但是还有书籍《可改进空间还是挺大的》

下一篇:但是还有书籍《国将不国之学,书将不书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