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还有书籍旁白文案:《但是还有书籍:1 书海编舟记》

2023-04-12 11:09:41 纪录片点评 2019 中国大陆 纪录片 剧评 但是还有书籍 电视剧

但是还有书籍旁白文案:《但是还有书籍:1 书海编舟记》

编辑、译者,一群隐身于书背后的人。他们穿梭于字里行间,钻研着逗号句号的学问;他们以敏锐的眼光,探寻文学的矿脉;他们以细微琐碎的工作,搭建起跨越语言的桥梁,摆渡于作者和读者之间,编织着航行于浩瀚文海中的思想之洲。

朱岳 后浪出版公司 文学部主编

朱岳,豆瓣秃顶会会长,小说家。他的作品荒诞不经,充满奇思妙想——手指被切除后安上面条的女朋友、胸腔里长有小型影院的“默片人”、靠阅读文学作品提高战斗力的刀客。相对于精神世界的丰饶,他的现实世界就有些......枯燥。

上班,打卡,卡完卡,开电脑,然后看看豆瓣,看会儿稿,看会儿邮箱有什么事儿,然后一天就过去了,大概就这么一个生存状态

本科法律,做过三年律师的朱岳,却在一次应聘出版社法务的时候,稀里糊涂地做了编辑。

我们书其实分为三类,一个是外国文学,一个是中国台湾和马来西亚,这些华语地区的文学,还有一类是原创文学,《往事与随想》这个书也是非常经典,因为体量太大了,就是一千八百多页,看了两遍吧,编完了我就换了眼镜了,用眼太多了,那个眼镜编完就不合适了

在朱岳看来,写小说是当上帝,做编辑是当杂役。长期以来,他都以写小说为志业,而只把编辑当做糊口的手段。这样茫然颓丧的工作状态持续了近十年,直到朱岳遇到一本书——《寂寞的游戏》。

这个是台湾很重要的一个作者,三十九岁的时候就自杀死了,当时可能最吸引我的是,正好我也当时三十九岁嘛,然后我就把这本书,认真看了一下,写的非常好,不亚于,任何西方的哪个大师的作品

袁哲生,被张大春誉为撑起21世纪台湾小说江山的两位作家之一,擅长以孩童般纯真的双眼去捕捉人类的孤独、生存困境,与潜藏人们心底的沉郁情感。但在大陆,他却仍然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名字。朱岳觉得,这样的好作品,应该被更多人看到。

《送行》等于是袁哲生的一个遗著,当时是我的营销同事跟100多个人去推荐这个书,就都不愿意要了你知道吧,我去找我的一个铁哥们,我让他推,他马上说,我不用这个,我不看,我当时就非常生气,然后我就把他给拉黑了

尽管屡屡受挫,朱岳和同事们没有放弃努力。终于,这本书凭其生命力,获得了媒体推介,赢得了众多读者,并获得了2017年“新京报·腾讯年度十大好书”等多个奖项。

就是说你使劲去推广它,它还是有人能认可这个东西,到了《寂寞的游戏》,我就开始有一个觉得可以把编辑作为一个事来做,就和写作差不多的那种,有一个理想化的那么一个想法

《寂寞的游戏》的成功,让朱岳对华语文学的出版有了信心。此后,他更多地投入到对华语文学的阅读,挖掘那些不为大陆读者所知的好作品。马来西亚华裔作家黄锦树、中国台湾作家黄国峻和童伟格等一批华语作家的作品,由此破土而出。

其实我之前都不知道什么叫“马华作家”。开始一说说马华,我以为是拉面的那个马华,华语地区的这种创作其实非常强,就以前你可能只知道那个张大春啊。什么朱天文,朱天心,最多知道骆以军,然后其他人可能都陌生了。但是他们其实很多非常好的作者,起码能有50个吧,我觉得

这些华语文学作品,无论是在语言、叙事手法上还是思想深度上,都达到了极高水准。朱岳认为,华语文学已经发生了一场爆炸,却因为处于大陆以外相对边缘的地带,几近无声。而他们要做的,便是通过出版和推广这些作品,调整华语文学的经纬度,让华语文学的爆炸能波及更广,获得更多的读者。

相较于文学价值已经被肯定的华语文学作品,让朱岳更为“头秃”的是本土原创文学的新生力量。这些在业余坚持纯文学写作,但无论在市场上还是体制内都没有得到肯定的新人作家,被朱岳称为“野生作者”。

他们的作品另类、边缘,或许尚不成熟,但已显现出巨大的潜力。朱岳希望通过挖掘和培养这些新人,为本土文学输送新鲜血液和更为多元的力量。但想让相对小众的纯文学作品,在浩瀚的书海中杀出一条血路,并非易事,这让朱岳常常陷入一种深深的忧虑。

做了这么一个梦,就梦见我们这个高管是,看一下大家这个码洋任务完成得怎么样,一看我们的数字都特别差,我就觉得哎呀不行,不能再做这种纯文学了,真是卖不出去,那种沮丧感,真是一直带到醒了之后

尽管现实常常让朱岳充满沮丧、精神恍惚,但在骨子里,他还在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主义。从不遗余力地挖掘新作品,到不择手段地推销书,他希望以好作品,来抵抗语言和文化的劣化,也努力让纯文学在商业上能够运转下去。

2018年年底,朱岳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相信文学的未来,不会是鲁尔福笔下铁板一样的土地,而将是一块肥沃、丰饶的土地。

十万个人里,你找出一个人来能看这个书,那我们就能活下去,我觉得对我最大的激励,还是就是发现好作品,如果我发现一个《百年孤独》,那我觉得我,我做编辑这个职业也值了,

在被一些人视为夕阳产业的出版业,仍有无数像朱岳一样的编辑,坚守着文化的阵地、编织着思想的载体。从一字一句地校阅,到挖掘优秀作品,他们的工作琐碎繁杂,却意义非凡。

俞国林 中华书局 学术著作出版中心 主任

编辑这个行业呢,时间和质量是成正比的,时间投入越长,可能质量越高,时间投入越短,质量可能就不能有所保证了,中华书局的编辑呢,在古籍整理和学术著作上一般一个书稿,投入的时间会很长,我们呢,是要花很长的时间来解决这些问题,所以编辑坐得住这是第一位的

在被称为“板凳一坐一辈子冷”的古籍整理编辑岗位上,俞国林已经工作了十八个年头。靠着十几年如一日的努力,他主持并直接参与了十多种国家级古籍整理项目,策划出版了陈寅恪、顾颉刚、陈梦家、容庚等近现代学人的书籍。在俞国林看来,成为一个好编辑,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甘于坐冷板凳的耐心,还必须具备敏锐的眼光。

很多重量级的书稿,都是我在读书过程中,哪怕别人的一个注脚,别人的一句话提到,我就去寻,寻这个背后的故事,寻找这个书稿在哪里,被我发现的,挖掘出来的书稿还不少

2018年出版的《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正是这样一部被挖掘出来的书。它是历史学家、西南联大总务长郑天挺在西南联大时期日记的整理本,详细记录了郑天挺在那个非常时期的所见、所闻、所想,对研究西南联大校史、近代学术史,都是极为重要的史料。

《读史阅世六十年»,何炳棣先生出了一本书,看的时候。看到这儿有一页郑天挺的日记,心情很激动,觉得郑先生在西南联大时期的日记呀,可能保存有。所以呢当时就给郑先生的孩子,正克晟先生去了个电话,郑先生跟我说呀,他老爸的日记呀,基本上都要保留着呢,几十本,我说呢这个太珍贵了,希望能够得到整理和出版。

然而,让俞国林意想不到的是,日记的出版历经周折,前后居然花费了十三年。

家里人,是对于出版啊,还是有点不同意见,因为毕竟是一个人的个人的日记,他有私密的东西,没有取得一致意见的时候呢,还是不适宜提前拿出来

十多年间,俞国林始终没有放弃出版的希望,他每年都会去天津拜访郑克晟,两人还成了忘年好友。2017年,郑天挺的后人终于一致同意出版这些日记,俞国林心愿得偿。

郑天挺的日记,从1938年1月1日写到1946年7月14日,几乎贯穿整个西南联大时期。内容翔实、巨细靡遗,涵盖了治学、教书、交通、学校事务、学人交游、日常饮食等各方面。在俞国林看来,这本书不只是一部个人史,更是一部西南联大史,为研究抗战时期的社会经济生活,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拿到这些珍贵的日记后,俞国林马上组织团队,投入整理工作。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对日记手稿进行了释读与考订,以及七八遍校对,终于赶在2018年1月,推出了上下册的《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一经出版,这套书便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和读者的热烈欢迎,被多家媒体列入读书排行榜。截至2019年9月,销量已逾两万册。

对俞国林这样的编辑来说,虽然做的一向是为他人做嫁衣的工作,但当他们以细小而绵密的针脚,连缀起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文献,为读者编织出一条条通往前人思想的小舟,便是作为编辑的高光时刻。然而,作为书籍的幕后工作者,他们的这种快乐往往是隐秘而短暂的,但焦虑却会长久伴随。一本书出版之后,编辑总是要率先面对读者的质疑,对所有问题负责。

为了对作者和读者负责,俞国林变得越来越谨小慎微。为了校勘比对,他往往穷尽力量搜集一本书的各个版本,为了验证资料,他常常出入于各大图书馆和档案室。他对文字锱铢必较,希望用慢工细活交出更好的作品,并在一次次修订重印中不断完善书稿。

因为书对于作者而言,这是他的结晶,对于我们编辑而言。它是我的结晶,对于读者而言,它也是一个文化的享受,他读得舒服,那对于我们来说是我们最大的成就。

范晔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西葡语系 系主任

和编辑一样,文学翻译也是一种与孤独相处的工作。他们凭借对文学的热爱,独自泛舟于浩渺的词汇之海,以迟缓而审慎的态度,为读者扫除语言障碍,让人们得以领略到更多非凡的作品。

范晔,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之一。朗读诗歌、纸牌游戏、故事接龙,他的课堂总是别出心裁,花样百出,范晔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们对于西语文学的热爱。这种感悟,来自范晔的亲身经历。

1995年,范晔高中毕业,对未来没有明确目标的他,因为北大西班牙语老师赵振江的一句“拉美文学大有可为”,误打误撞进了北大西班牙语专业。

出于对这些文学作品的热爱,和想要将它们分享给更多人的愿望,范晔从在论坛上发表一些译诗开始,走上了翻译这条路。2009年,第一本由他独立翻译的作品《万火归一》出版,作者是范晔最喜爱的西语作家、拉美文学爆炸“四大主将”之一——科塔萨尔。

但直到此时,只把翻译当作兴趣的范晔并没有想到,自己将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2010年,正在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孔子学院担任中方院长的范晔,收到了一封邀请他翻译《百年孤独》的邮件,这是马尔克斯首次授权中国出版《百年孤独》。自1982年马尔克斯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便掀起了一股“马尔克斯热”,市面上先后出现过十几个未经授权的《百年孤独》中译本。面对这部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巨著之一,面对前辈翻译家的珠玉在前,范晔有过犹豫。

在试译了几个段落以后,范晔在当时的几个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被选定为《百年孤独》首个正式授权中文版的译者。出版社要求他尽量在十个月内完成翻译,时间紧迫,而这本书的翻译也存在诸多困难。

为了达到理想的翻译状态,范晔搜集并阅读了马尔克斯的其他作品,和《百年孤独》各种研究论著,反复阅读《百年孤独》西班牙语原文,试图捕捉马尔克斯创作时的感觉。

2011年6月,范晔花了11个月翻译的《百年孤独》面世,成为出版业的一个现象级事件。

上架后,这本书一度占据畅销书榜首位,而范晔流畅诗意的翻译风格,也广受好评。但其中,也不乏一些批评的声音。

事实上,对待不同的作品,范晔会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在这些年的翻译中,他灵活地游走于科塔萨尔的轻盈幽默、波拉尼奥的狂野和颗粒感、塞尔努达的沉郁与节制之间。

但随着译作越来越多,范晔的自信却越来越少了,每一次翻译他都抱着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情。

也有个别情况下,比如这块觉得很满意,觉得简直一字不能改,幻想中出现另外一个自己,拍拍自己的头,小伙子干得不错,都有这种情况,但这种还是少数

和文字缠斗、与自己较劲,在范晔看来,文学翻译是一种艰难的快乐,也是一种无可替代的快乐。因此,尽管工作越来越忙,尽管翻译收入微薄,他始终不计得失,在坚持翻译这件事。在享受这种艰难的快乐的同时,范晔也把翻译视为一项使命。在他看来,西语文学是一副巨大而美丽的拼图,他要做的,便是连同几代译者一起,努力去补全这幅拼图。

40

作者:admin

链接:http://90998.net/cms/detail/index.html?id=1873

来源:小说天天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但是还有书籍旁白文案:《但是还有书籍:2 二手书的奇幻漂流》

下一篇:但是还有书籍《书,它就希望被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