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还有书籍《书,就希望它被看》

2023-04-12 11:10:24 纪录片点评 2019 中国大陆 纪录片 剧评 但是还有书籍 电视剧

但是还有书籍《书,就希望它被看》

阳光明媚的周末,除了洗衣拖地晾被之外,本来更适合外出踏青看花郊游,但现在这个阶段,没有多少人敢毫无顾忌地出门。原以为疫情最多到3月底就能控制住,就把一些口罩给了别人。现在倒好,又要开始重新找口罩了。最怕这样的变化无常。

年后回广州以来的2个月里,除了每周一到两次去超市买菜,我基本上没有去过其他地方。大剧院的演出要么取消要么延期,博物馆的展览门票也还没去取,每天上班做饭、浇花养猫、看书写稿。这样如常的生活,有些单调乏味。但是还好,因为还有书籍。

《但是,还是书籍》,是我这两天分两次看完的一部人文纪录片,一季只有五集,最后一集的弹幕上全是“跪求出第二季”。

每一集讲述一个主题,或者说是一个和书籍有关的职业、行业,选取三个人物,娓娓道来他们的故事。优美的文案,配上胡歌的旁白,沁人心脾。

第一集或许可以叫《编辑部的故事》,因为主角是编辑们。说到编辑,我最先想到的是日本的一部书,也有同名电影,叫作《编舟记》,讲的是一群以编撰新词语词典为工作的编辑们的故事。他们以新词语为舟,畅游在语言的海洋里。纪录片里的第一个人物是朱岳,背着一个帆布包,T恤的左上角上织着“精神恍惚”四个字。他是后浪出版社的文学主编,发现并出版(推销)了很多马华作家的作品,比如《雨》。马华是指马来西亚华人,朱岳第一次听到“马华”两个字,以为那是一家拉面馆的名字。他也在做纯文学和挖掘新人,但其实他是乱入这个行业的,因为本来是学法的。

第二个人物是中华书局的俞国林。中华书局在像我这样文学专业的人眼里,是一个神圣的地方。他的故事是用了13年的时间出版了西南联大总务长郑天挺的私人日记——《郑天挺日记》。第三个人物是范晔,严格来说不能叫编辑,因为他的主业是在大学里教书,但是他一直坚持翻译,后来成了第一个获得授权翻译中文版《百年孤独》的人。

我也曾有过编辑梦,报考过出版社,甚至真真实实拿到了书店的offer,但最后我没有走这条路,看着他们,觉得与书为伴真好。

第二集的主题是二手书。台湾旧香居是一家旧书店,店主的女儿继承了父亲的店,这一段故事中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女儿从别人那里买回来了一批旧书,然后惊奇地发现,书上有父亲做的记号。曾经被父亲拥有过的书,兜兜转转,又回到了自己身边。第二个人物介绍的是藏书家陈晓维。沈从文一共出过六十多本作品,他收集到了其中的四十多本。在他眼里,藏书就像保护珍惜野生动物一样,把它们找到,然后建立一个保护区,而他就是区长。陈晓维曾经也有过一段神奇的经历。他在唐弢的一本书里看过一个故事,说的是鲁迅曾经设计出版过一部版画选集,送给了他一本,上面鲁迅写了“十二”两个字,因为数量很少,“十二”相当于编号。而有一次,他在一个拍卖会上看到了这本书,上面就写着“十二”,但是因为别人不知道这个故事,他就轻松得到了。

第三个故事的主角是一对夫妻,关掉了原来的小书店,在寻找新址的过程中,他们把一辆装满书的书车开到各处。和心爱的人一起,开着一辆书车漫游中国,就像童话一样。纪录片里妻子说了一句简单却打动人的话:“书就希望它被看。”

第三集讲的是绘本中的奇妙世界。第一个介绍的人物是蔡皋,如果对绘本有一些了解的人,应该会觉得这个名字如雷贯耳,因为她是中国绘本界当之无愧的先驱者。在纪录片里,她的表情始终是安详的,脱口而出的话始终是优雅的,她笔下的故事更是寄托了她饱满的感情,比如非常有名的《桃花源的故事》。第二个人物也是中国绘本界的领军人物,笔名叫熊亮,其实他之前的笔名叫“熊暗”,改名的原因是女儿的出生,画儿童绘本也是因为女儿的降临。最后一个人物是推广绘本、提倡亲子共读绘本的粲然。

童书是非常非常有力量的,幸运的是,从几年前开始,我也一直有机会为孩子们写东西,虽然不是绘本,但也是奇妙无穷。

第四集设计师的纸上王国是我最喜欢的一集,主题是书籍装帧,讲了几位书籍装帧设计师的故事。宁成春,中国最早一批学习并践行现代设计理念的书籍设计师,作品包括像杨绛先生的《洗澡》、《陈寅恪的最后20年》在内的一大批书籍。纪录片里还讲了一则和《陈寅恪的最后20年》有关的故事。装这本书书稿的包曾经被人连包带书一起偷走了,宁成春说自己的头发一下子白了很多,好在后来书稿被找回来了。在担任三联美术编辑室主任的十多年里,他和同仁逐步形成了“三联灰”的书装格调:低彩度、中间色、灰调子,这种简洁素雅发风格,突出了三联学术人文的特色。50多年过去了,他还在做着这件一生热爱的事。看到这里的时候,我马上找出了昨天刚收到的几本书来看封面,果然还是三联的深得我心。从内容中来的设计,往往谦卑内敛,不动声色,但细看之下总能发现,设计师们早已把隽永的情感与深邃的思想锁在了那方寸之间。

第二个人物是独立设计师何浩,在这个部分诺一的妈妈还出镜了,就是来找何浩来设计影册的。一开始何浩做的是艺术书的设计,和很多艺术家合作过,比如徐冰。但是做了十年之后,他开始尝试学术书的设计。因为他觉得,艺术书本身就有视觉形象,设计师只要去组织就可以了;但是学术书的思想载体是文字,没有任何视觉的东西,完全需要设计师自己去构建,是一个更开阔和更有可能性的领域。比如说《苦命天子》的这本书,讲的是咸丰皇帝。很多人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不是咸丰做皇帝,清朝可能没那么早灭亡。但是何浩读完书之后觉得,其实从一开始就是注定的。他想到了拼图。当你单独看拼图的每一片时,好像它都是有无限的可能,但其实最后你拼起来之后会发现,只有一种结果。于是他就把这个灵感运用到了封面的设计上,不得不说很妙。

最后一个人物薄英也是很重磅的,他创立了只有他一个人的蟹羽出版社,“民国最后的才女”张充和是他的书法老师。“一生爱好是自然”是张充和先生的格言,为了出版老师的一本诗集《桃花鱼》,薄英请字体设计师专门设计了一种和张先生的书最协调的纤细的英文字体。书的封面是木制的,只在纸的一面上印刷,另一面留白,让书在视觉上显得很干净,又有一种呼吸感,恰如桃花水母用身体呼吸的样子。书籍对薄英来说,是一种艺术品,而薄英也真的把书做成了艺术品。

第五集的小标题是《快时代阅读指南》,介绍了几个比较有趣的阅读新事物,比如说用手机捕捉地铁上的读书人的相册《北京地铁站读书人》,这个在豆瓣上是很火的;比如说b站上读书类的up主,或者叫作“移动的书单”;再比如听有声书。拍摄在地铁上读书的人,不是鼓励大家都去地铁上读书,而是希望我们能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去打开一本书,感受阅读的美好。我们得承认,碎片化的阅读成为了不可阻挡的趋势。有的人不太习惯深度阅读,买书如山倒,读书如剥丝。有的的人不太明确自己的阅读喜好,或者不是很懂该如何去挑选书籍,于是转向别人的分享或者书单。这是一个可取的办法,但是我们在听的时候,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要陷入陷阱,被动接受思想的灌输,让自己的大脑成了别人观点的跑马场。

最后一集里,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杨早有一个主张,好的读书要是一个闭环,有阅读、思考、表达和写作。所以我写了这篇观后感,在被疫情困住脚步的这段时间里,也读完了几本书,下次和大家分享。

30

作者:admin

链接:http://90998.net/cms/detail/index.html?id=1968

来源:小说天天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但是还有书籍《但是还有书籍》

下一篇:但是还有书籍《是啊,还好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