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还有书籍胡歌与书籍丨来说说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

2023-04-12 11:11:43 纪录片点评 2019 中国大陆 纪录片 剧评 但是还有书籍 电视剧

但是还有书籍胡歌与书籍丨来说说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

它刚播出没几天,我关注的各大公众号都在推文叨叨这个mini剧。

在此罗列一下它们的标题——

胡歌配音,刷爆B站,这部9.5分纪录片,拍的却是这个时代最傻的一群人

豆瓣9.5,这部清流纪录片,重燃你对阅读的热爱

给书迷的好片《但是还有书籍》:一群怪咖理想主义者,让书发光永存

B站出品,3.7万弹幕刷屏,《但是还有书籍》为什么火了

以上是我关注的关于书籍的公众号,还有一个闺蜜给我转载的文章标题如下:

9.9!B站太猛了,这国产新片,根本不够看!

……嗯,是的,这部纪录片就是做到了这样,小众的话题成功蔓延到了圈外,曝光在大众的视线范围内。

片名取自于1980年诺贝尔奖得主-波兰诗人切斯拉夫·米沃什(Czeslaw Milosz)的同名短诗《但是还有书籍》

但是书籍将会站在书架上,此乃真正的存在,书籍一下子出现,崭新,还有些湿润,像秋天栗子树下闪闪发亮的落果,受到触摸、爱抚,开始长时生存尽管地平线上有大火,城堡在空中爆破部落在远征途中,行星在运行。“我们永存,”书籍说,即使书页被撕扯,或者文字被呼啸的火焰舔光。书籍比我们持久,我们纤弱的体温会和记忆一起冷却、消散、寂灭。我常想象已经没有我的大地,一如既往,没有损失,依然是大戏台,女人的时装,挂露珠的丁香花,山谷的歌声。但是书籍将会竖立在书架,有幸诞生,来源于人,也源于崇高与光明。(伯克利 1986 )——米沃什|杨德友 译

全纪录片共五集,从图书编辑到书籍译者,从二手书书店到旧书收藏者,从绘本创作者到共读推广者,从书籍装帧的手绘时代到现代书籍艺术,从B站读书UP主到读书会创始人……

这里的内容,远不止书籍。

第一集.书海编舟记

图片来源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

正如三浦紫苑笔下的《编舟记》一书, 国内众多从业于出版的编辑们,用他们的知识、才学、耐心去编织横渡知识大海的书舟。

记得今年(啊不已经是去年了)诺奖双黄得主公布的时候,荣获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是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而国内该作家的中文译本正是由后浪文学出品。微博上戏称其为赢家,而那时朱岳老师发了一句“谢谢大家哈,有了钱可以多做些原创新人”

就是这样简简单单的感动,又有点心酸。

第二个出场的是有关古籍编辑俞国林老师,其中提到《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一书的出版路程,起先,郑先生的家人并不同意日记手稿的出版,俞国林老师一年又一年的坚持拜访,这一下就过去13年,他终于取得郑先生的后人的信任与同意,于2017年出版此书。

再来要说到《百年孤独》一书,这本书很多人都知道。与大部分的翻译文学一样,这本书的畅销,悄悄掩埋的是译者的姓名。多少人知道,这360页的拉美经典,是范晔老师仅花11个月翻译出来的。 他是北京大学西班牙语的副教授,幽默风趣,又博学。

相信众多读者和我一样,对《百年孤独》最深刻的印象来自小说独特的讲述语调。那是超越时光的讲故事人的调子,不动声色又煞有介事,以不容置疑的说服力,能将司空见惯者重新赋魅,将离奇神异者看为平常。西班牙诗人豪尔赫·纪廉这样形容小说家:“他像神一样书写”,或许只有这样的调子才可能与那个戛戛独造、浓缩人类历史的马孔多世界相匹配。这代表着强大而精确的控制力,由此衍生出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形象俨然书中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站在粉笔画出的圈子正中,将所有人拒之于三米外,以造物主般的漠然俯瞰众生,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因此在译文中重现这样的调子是迻译《百年孤独》成败的关键,也是我这名译界学徒在翻译过程中努力的方向,虽不能及,心向往之。——范晔《诗人的迟缓》

第二集.二手书的奇幻漂流

图片来源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

书籍的生命,从来不止一次。

台北的旧香居书店,已经是传承到了第二代经营者。店主吴雅慧女士从小在父亲的旧书店中穿梭,对旧书产生深厚的感情。她在剧中有讲述这样一个小故事:父亲当年卖出的书,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店中。书籍不知经历了多少手,但父亲手写的序号笔记依然还在。

那些熟悉的字迹,仿佛给予了旧书存在的气息。

第一次读得关于古书收藏的文字,是在庆山与韦力的合作访谈散文《古书之美》。还记得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书可以读,也可以把玩;书是可亲的,可爱的,而不单是一件物品。”与韦力先生类似,陈晓维同为旧书收藏爱好者。他们珍藏着以往时代的文化碎片,那些古书、二手书,历经颠沛流离,来到爱惜它们的收藏者手中。

漂流着的乐开书店,由蜗牛和Lulu经营者。他们开着面包车,带着书架与二手书,穿梭在一条条乡间小路。我不知道需要多少勇气与爱意支撑他们,也不知道路上有多少坎坷与艰辛,但是我深深的感受到弥漫在空气中的情怀与信念。寻一份爱恋,躲得一世清闲。

哪怕世间再多纷纷扰扰,持子之手,永不言悔。

任何物质都会毁坏。纸、书,具有无常的会腐朽的形式,即便细心保存,可以流传,也终归会有损坏。但有些东西是永恒的。书在初始阶段就达到了巅峰,经过几千年的流传,也许不断衰落,不断异化,但仍在继续。书的形式如同肉身,哪怕形式毁掉了,其承载的思想、内容、记录也是强壮的。——庆山/韦力《古书之美》

第三集.绘本中的奇妙世界

图片来源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

这一集太温暖了,满满的希冀与疼爱。

剧中出镜创作《桃花源的故事》等童谣绘本的蔡皋老师,创作《寻暗集》《小石狮》的由熊暗到熊亮,以及可爱又温柔的绘本推广人粲然老师。他们,都在前行着为祖国的花朵带去一盏又一盏的陪伴之灯。

阅读是一种游戏,一种娱乐。它的最大目的是要让孩子快乐、感动,不见得要有什么道理。——《好绘本如何好》

第四集.设计师的纸上王国

图片来源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

这一集让我想到前段时间刘晓翔老师出版的新书《改变阅读的设计》。

一个好的书籍设计,呈现给读者阅读以美的感受。

宁成春老先生,1942年4月生人。河北景县人,著名的图书装帧设计专家。1965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饰绘画系,书籍美术专业。历任农村读物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美术设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美术编辑室主任。

他讲述着那个手绘书籍封面时代,每一笔,每一个字体,每一幅绘画,均出自于笔下。视频外的我,深为感动。

艺术设计师何浩,网上能查询到的资料少之又少。以及外籍视觉艺术家薄英 Ian boyden。缺乏艺术细胞的我,只能说这集的知识点也太多了吧!我可以刷好多好多遍!

老者探寻了前路, 后来的人跟上了脚步。

书籍设计的本质是要体现两个个性,一是作者的个性,一是读者的个性。设计即是在二者之间架起一座可以互通的桥梁。 ——杉浦康平

第五集.快时代阅读指南

图片来源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

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快而高效似乎是获取功力的直接关键词。网络上充斥着一切二手资料与快餐文化,但我们不能以全盘否定,毕竟还是有人秉承着感染力做着不忘初心的事。

身为编辑在地铁上阅读已是常态的朱利伟老师,抱着寻找同类的初心,拍下了地铁上的读书人系列照片。珍贵的早就不是那记录的方式,而是在照片的背后一次次的沟通交流与精神食粮的互换。

作为B站读书区UP小隐Soyyo,高质量定期的读书报告购书分享输出视频,召唤了许许多多重新拾起阅读兴趣的年轻人。她的独立思考态度,不断前行的生活方式,给予了当代年轻人沉淀自己的更多可能性。

本集最后一个故事也是全纪录片的最后一个故事主人公——倡导阅读、经营书评公众号、组织线下读书会的杨早老师。

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符号。关于阅读,活在当下,还有书籍。

以上,图来自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截图,文字/原创。

对了,放一张自己做的思维导图;公众号:7129岛屿 / 欢迎来撩:)

思维导图7129岛屿制作,点开可放大查看

47

作者:admin

链接:http://90998.net/cms/detail/index.html?id=2137

来源:小说天天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但是还有书籍《很奇怪,我就是想买书》

下一篇:但是还有书籍《幸好,还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