鱿鱼游戏《鱿鱼最好吃的部位是鱿鱼须(输)!》

2023-04-12 11:16:02 韩剧点评 韩国 剧评 电视剧 2021 悬疑 惊悚 鱿鱼游戏

鱿鱼游戏《鱿鱼最好吃的部位是鱿鱼须(输)!》

关于生存总是有说不完的话,每次江边散步,听到最多的就是钱、工作、房子、结婚、小孩读书等等。因为生存是个现实的难题,否则古人就不会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和“天下无道已久矣”。3000年前是这样说,1000年前古人换了花样,用戏曲和反讽的方式说:“清平世界荡荡乾坤到处都是杀人放火打家劫舍不在话下”?直到1000年后的今天,大家讨论最多的还是“吃人的社会”和“吃透规则”,最后达成一项心照不宣的“诚实”协议:要想在吃人的社会中生存下来,必须要吃透(顺应)规则。就像《鱿鱼游戏》001号老头向456号成奇勋所追问的:你玩过这场生存游戏,你觉得赚钱难吗?你还相信人吗?

我查阅过自己2003-2004年的日记,当时正读大四,虽然得意的写下“同学们都在为了工作来回奔走着,我像只猫一样裸出肚皮沐浴着阳光”,但是对生存的恐惧仍然贯穿全篇,因为我也同时会写下“在音乐中苦苦寻求梦幻中乌托邦的游戏真的让我的心也害病了”这样的句子,奇怪的是当时的我是一个穿着破衣烂衫啃两个烧饼就可以过日子的人。我是几时开始变得对自己的“前程”担忧起来的?那时,男生宿舍最喜欢玩的游戏是“炸金花”,一种类似于赌大小的扑克游戏,我是同学们最喜欢的玩家,因为我是那种财去人安乐的豪爽型赌徒,就像他们形容的:“和刘彦玩牌就像和刘彦踢球一样爽,因为他从来不会耍诈,当他要踢你的卵蛋时,就绝不会踢你的头。”我缺乏一种竞争意识,所以我的生存手段相对比较少,但我有一个信念,就是人的进步(快乐)真的只来自于自己和自己的较量。

我18岁从高二重新读高中,第一次测验只考出了20分。一个学历史的世家子弟就问我:“你只能考20分,为什么要选择复读?”我当时脑壳是个糊的,分不清自由意志和family name的概念,于是回答他:“尽孝道!”他又问:“那你准备上哪所大学呢?”我直截了当的回答:“江汉大学(当时是三类大学),我小姨在那里教书呢,只要过了提档线,我就有希望。”那个世家子弟望着我就笑了,说:“那你可要努力了,毕竟你现在只有20分。”于是,如果可以省略过程的话,到了高三的全区会考,我已经可以考出550多分的成绩了。那时我是整个高三年级的全明星,发着光的小黄人,除了日常到其他班级去演讲“拿分诀窍”之外,我还承包了室内体育课的讲习任务,主要预测五大联赛排行榜,以及用《音乐天堂》和《朋克时代》给同学放摇滚乐,把当时的班主任急得要死,以至于每次考试都有一个监考老师会专门坐在我的旁边,因为,从理论上说,没有一个人可以用两年的时间学六年的功课,除非是作弊。我记得临高考前,那个世家子弟又问我:“你这样拼命学感到快乐吗?”这个问题我印象很深刻。我只晓得过去读省重点时我每天玩得昏天黑地,晚上11-12点才翻墙回寝室,发现学霸们都还没睡,有时候还会让我加演一场午夜故事会;再要么上课时就会有好心人画一张迷宫图给我打发时间,以免我的课桌又一下子被老师踢飞了。我一直以为这些“大筋子”都天生百伶百俐,学起来毫不费力,直到复读时这个世家子弟问我“你感到快乐吗?”我才第一次意识到学霸其实是不快乐的。why?为什么不快乐呢?我今天20分,明天30分,后天40分,我每天都充盈在进步的喜悦之中,你叫我怎样不快乐呢?他又问了一句:“真的吗?”我说是真的!他后面那个举动我直到今天还记忆犹新:他望着天花板呆呆的说了一句“原来学习也可以这样快乐的啊!”

复读那两年是我的得意时光,甚至在女生面前我也变得“抢手”起来,原来我是个吃干睡的肉热渣,现在女生见到我都要夸一句“你的气质好好啊”,“你的眼睛很漂亮”,“你笑起来真灿烂”。。。噫,但我的本意却不是想当年。我想追溯的是:为什么到了大学我的快乐源泉不见了?我填报的志愿是法学,因为小时候TVB剧看得太多,想当个律师在法庭上伸张正义。然后当我正式进入大学之后,我才发现我的这个系是个“点招”试点工程,也就是说这个系里至少有超过100名省内外的纨绔子弟是只经过象征性的高考直接进入大学的。人们常说大学是个“小社会”,而对我来说,当我跨进大学的那一步就已经“很社会”了:享乐、攀比、炫耀、欺凌充斥着整个大学生活,就像又重新回到了丛林。不同的是,丛林是大热,校园是寒冷。丛林里有录像厅,我有藏身之地。校园里只有寝室,连孟子的夜气里都充满着钱味。每一个人都在打听对方的出身背景,聪明的早已站队跟团。当打手的,做鸭的,大有人在。我只能让噪音流通我的全身,不管白天黑夜,以至于室友们戏称我的耳机里总在放鞭炮。我原来跟邓莹说,我的同学拿茅台洗地,她不信;跟着我去了一趟外地,她信了。

这样的环境对一个想学习的人肯定有影响,我抵抗它的就是听音乐和写诗。拿着一份《南方周末》或是《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一边长吁短叹,一边在激烈的鼓点中写下大地在裂开,汁液在流淌。有个花花公子很喜欢看我写诗,他觉得现在还有人喜欢写诗算得上一个奇迹。他和他的初恋女朋友有个竞赛,就是比谁找的炮友多,并且每次上床后,还要把和新炮友的做爱体验和对方交流。他们把这种恋爱方式叫做灵肉分离或者纯粹的精神恋爱。他找的女生大多都是身高超过一米七的模特,我常常笑他喜欢和大块头女生干,说如果把得我的话,我估计连她们的腿都抱不起来。花花公子总是教育我:“是男人,钱多卵大万事俱备!”那时他最喜欢听的歌曲是任贤齐的《春天花会开》,每次听就是又找到新的炮友了。寝室里总是萦绕着“春天”的气息。有一次,我听他和一个老乡嘻嘻哈哈的在说什么荡秋千。我就拢过去问:“什么荡秋千?”他说他们新结交的豪放女有一手绝活,就是一边拉住高低床的扶手,一边用强健有力的大腿把人“夹”起来荡秋千。王晶曾形容叶子楣的性感是一贴上就翘。我跟你讲,当我一听完荡秋千,我整个人都翘起来了。于是,我半开玩笑半当真的说:“我也要玩荡秋千!”花花公子一听高兴得拍手叫好,说:“我出钱请你淫荡!”当天晚上我斋心沐浴如临大敌只等着第二天荡秋千。第二天,按照约定豪放女在教室后门走廊尽头等我,她站的位置离后门大约有3米,我从前门出去磨磨唧唧的移到后门时,已经憋得满脸通红连放了两个屁。正当我准备自我介绍时,花花公子一手把我拉回了教室。然后,他脸上出现了一种奇怪的表情,一种从来没有过的诚恳的认真的表情,对我说:“你还是不要这样了!”

毕业后,花花公子结了婚,娶了她初恋女朋友的堂妹,生了三个小孩。另一个同学补充说,在这个堂妹之前,还有表姐、表妹和堂姐。我没听清楚,请同学再解释一遍。同学说,也就是说他把别人一家五姊妹都玩了个遍。当时我的脑海中只浮现出一本黄色小说的名字《如此家庭》,这就是他想要的欲望的满足了吧?后来同学结婚,我带邓莹去参加,花花公子还专门开车过来请我们吃粥喝汤加海鲜烧烤,他显得比实际年龄老,眼睛里没神采,在饭桌上他把我拍了又拍,说:“我就知道,你不要像我这样活最好!”

我是几时开始变得对自己的“前程”担忧起来的?为什么到了大学我的快乐源泉不见了?我想可能是因为我在这个“富人”的价值观里浸淫得太久,潜移默化的学会了在比较中确立自己的价值。年轻人总以为只有自己才是那个可以一边适应社会,一边保持自我的人,我也不例外。所以当我站在辩论赛决赛场,被对方辩友反驳说:“如果大家都不认可的爱情怎么能让人感到快乐呢?”我竟然一句话都答不上来,满座哗然,因为我可是赫赫有名的最佳辩手啊。照相时,我把头压得低低的,感到丢丑,但并没有察觉到自己的变化——快乐变了味——毕竟青春年少时我还是个招人喜欢的机智boy!

再接着,故事才回到那个春游的下午。当时我写到“有一件事我一直搞得不是很清楚,就是大四时班级组织春游,先到东湖再到植物园,观赏一下花花草草再打打排球,本来就这样算了。但是,我忽然灵光一现,说干脆我们玩老鹰捉小鸡。。。然后那天奇迹就发生了,那些从来没有过的笑容出现在了同学们的脸上,二月天,二十几岁的成年人在草地上被撞得人仰马翻,连滚带爬,每个人穿着单衣玩得汗流浃背,还不想回家。直到今天看这个《鱿鱼游戏》,才明白一直处在这个考试体系的同学们很久没有像儿童一样思考过问题了。这个片子比想象中好,好就好在他让成年人重新去玩儿童游戏,通过成年人的生死规则让他们去思考他们丢失掉的东西。”

其实那天拍了很多照片,据说把既当老鹰又当母鸡的我拍得很帅,但是我一张也没留,我很害怕睹物思人。要变成一个“强者”难道不是应该从不凝视死者,不想念老朋友开始吗?

邓莹曾经评价我身上有两种特质,一是童真,二是吸引魔鬼。这个评价也曾经出现在我的一个黑道朋友的口中。警官学校毕业,湖北省散手亚军,去哈尔滨第一天就在发廊里单挑了两个多收钱的马仔。当年分道扬镳时,他就对我说过:“你身上有我没有的特质——童真!”我一直不太清楚“童真”意味着什么,直到后来那个黑道朋友在华中科技大学周边买了学区房,我才知道原来他想成为“好学生”。所以我逐渐清楚,童真可能指代的就是缺乏变态的主流竞争意识,活在自己的价值标准中,并通过自己与自己的比较和进步不断肯定自己的过程。比如我今年42岁,重新开始锻炼身体,我觉得自己了不起;跳绳500下,我感到很快乐;从500下跳到1000下,我的遣词造句中简直把自己当做了运动健将;等我明天跳出2000下时,我跟你讲,我可以上天!我跟你谈的不是生死存亡青史留名的大问题,仅仅只是活着和快乐的小问题。有人说,不苟且,怎样活?我要问,不快乐,怎么活?但快乐又是这么简单,不是么?

以上是刘彦写的《鱿鱼游戏》影评,照理说我是不是应该更加感同身受一些?其实也不是,我初中只学了一年,属于那种爱玩的,高中直接给我扔进了学霸圈,我觉得和我初中完全是相反的氛围,这些人真的让我觉得很奇怪!但是也只好在这个考试系统里面硬着头皮滚了三年,其实努力学习也就一年,高一高二也是玩,但是氛围真的很奇怪好吗。刘彦一共就只学了两年,他属于极会考试的类型,当然他自己完全没有意识到。。。然后我跟他说他身边的同学其实是怎样怎样的状态,他都不相信,他完全没有在这个考试系统中“求生存”,所以他的视角可能比我更好一些,我的都是吐槽,哈哈哈哈

好像我们都是从小都被父母灌输要“多考点证”,不管什么证都有用的嘛,证书证明你的“能力”。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考证,但是旁边的同学都很在意这个,说你出去找工作,多几个本本就更有资本更有竞争力啊,拿出一堆本子多有面子!但是我不觉得这个东西很重要,他们参加任何活动都是为了拿奖,为了得到那个“证”不惜一切代价,可以撒谎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研究评委的喜好,多么痛苦啊!我认为这样子去参加活动没有任何意义,我参加活动只是因为我喜欢,我表达我自己,得不得奖不是很重要的,但是他们并不这样认为,他们在不停计算付出与回报,我不知道这样考证的人生有什么乐趣?证书只是证明你会考试而已,会考试只是代表你懂得服从游戏规则,并不代表你真正具有学习和理解的能力,那个证书只是你在工具性能力上的一个证明。

年轻的时候其实不太明白为什么同学喜欢看《大逃杀》,我看影评里面大部分人对《鱿鱼游戏》里面的结局不太满意,也是因为男主角太弱了,因为生存游戏必须“强者生存”啊,不然都不写实的!其实我不太喜欢“强者生存”的思维,《鱿鱼游戏》中最后活下来的是一个还保留有童真,相对善良的人,我觉得这才是真实的,并不是金钱上的真实,而是人真正的财富究竟是什么?我到了中年这个年龄,回头看看我的同学,大部分是已经早就“死了”的,强者只是生存但是并没有活过,这个区别大部分人好像不太能够想得明白,他们喜欢看生存游戏,只是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的活过,他们只是在游戏里面生存而已。现在的这类型电影铺天盖地,基本也可以猜测这几代人的思维培育就是这样,这并不是什么商业片模式而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模式,考试上瘾的国家基本都这样,你让年轻人去思考一下自己,简直比登天还难,他们的思维全部都在考试里面,没有了考试他们就不知道自己是谁,没有了考试的“强者”他们就不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没有了成绩单他们就不知道自己的“坐标”。为什么儿童游戏会变成考试呢?为什么大部分人从来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呢?因为他们一定要“赢”。

我看我原来发的东西,每当我说做爬坡题的乐趣时,就没有人会理解,这个东西会有乐趣?这是智商到了一定水平才能体会到的吧!我想说其实不是,当你把考试当成游戏,你就能得到乐趣,当你把难题当成游戏,你就能得到快乐,很多人的不快乐只是因为他把“生存”看得太重要,觉得每道题都是会让他“死掉”的,这样子是没有办法真正学习的,这种思维会严重影响你的理解能力。甚至当我想要讨论电影,讨论书本内容时,这种游戏的快乐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也变成生存游戏,好像永远有一个标准在那里,当然电影是会有理解能力的差距,但是方向性是不确定的,也许在这个方向上我可以走得比较远,但是另一个方向我就不行,游戏的乐趣往往也在于这种差异性。

我问刘彦对我第一印象是什么?他说“老实”,这个评价一直没有变过,我说我不喜欢这个词,老实代表蠢,代表容易被骗,我觉得我智商挺高的。。。。。他说那是学习和理解能力的智商,在人情世故上你的智商很低,一个人坏到什么程度你根本分辨不出来。那倒是个实话,哈哈哈。不过我又想,为什么中国人会觉得“老实”是个贬义词呢?我觉得大部分人应该都是老实人啊,刘彦说不是啊,那是因为他们跟你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如果在一个竞争体系中,真正的老实人是很少的。回头想想倒也是,很多人都说“被迫适应环境”,但是真正到了一个争取唯一机会的时候,你也不能肯定他们会变成怎样,因为他们一直会认为自己是“弱者”,这个理由可以让他们做任何事情都变得合理。其实“强”和“弱”都只是一个外在评判体系给你的东西,你如果把它等同于自己,那么老实就会变成伪善。就像很多人评价《鱿鱼游戏》的男主角是“伪善”一样,也许那只是你自己内心的一种映射。

今天又补充刷了一部据说是《鱿鱼游戏》的日本原版:《赌博默示录》,这部电影里面不断强调的东西就是:你要赢!只有赢了的人生才有价值,否则不如死掉好了。不得不感慨,日本真是一个“学霸”的国家,青春片里面要么就是“登顶”,要么就是“等死”。《鱿鱼游戏》是完全不同的,它里面思考的问题是一个人真正的财富是什么?有了这些钱你就快乐吗?你在这场游戏里面失去了什么?击败一个“强者”真的就能获得你的自我价值吗?为什么赢得亿万财富的胜利者最后会觉得自己败得一塌糊涂?这样的剧情对于大部分中国观众来说叫做“伪善”?日本版的逻辑非常奇怪的,他们的弱者会在击败一个强者时欢呼雀跃,他们的快乐仅仅在于“赢”,这个和港片其实不太一样,港片只会强调一个反派的“坏”而不是“强”,强调对方的“强”只是因为你把自己放在和他一样的价值观里面去衡量,你想要的只是比他更“强”,却从来不思考,自己的价值是来自于和“强者”的比较吗?你的“坐标系”究竟是什么?《赌博默示录》宣扬的日本主流价值观,用周星驰的台词来说就是“贪官要奸,清官要更奸!”这本来就是一句讽刺的话,很搞笑的,港片里面这些都是很有喜感的,但是日本人不一样,他们演得好认真,他们好严肃,演得满脸都是“弱者的眼泪”,不得不说,这样的“弱者”真的让人有点背后发凉呢!

这部剧的重点其实是老头的台词,他要人们在竞争的环境中重新审视自己,是否为了适应这种机制而丢失了很多童真和乐趣?很多人觉得老头的台词不重要,其实他才是这部剧的灵魂,因为没有了童真,一个人是真的会在赛道上变成“马”而不再是一个人。

37

作者:admin

链接:http://90998.net/cms/detail/index.html?id=2687

来源:小说天天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鱿鱼游戏《一种婊气》

下一篇:鱿鱼游戏《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