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还有书籍 第二季《许久不见的胡歌,原来在这里当配角》

2023-04-12 11:29:09 纪录片点评 中国大陆 纪录片 剧评 电视剧 2022 但是还有书籍 第二季

但是还有书籍 第二季《许久不见的胡歌,原来在这里当配角》

这几年的胡歌实在是低频营业。

《繁花》一拍就是两年的精雕细琢,入组即闭关,没想到杀青出组了也鲜少公开露面。

不过,胡歌最近还是被大家发现了“音讯”——为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2》配旁白!

一部读书纪录片,究竟有何魅力,让老胡为其以声出镜呢?

一切,还是得从书说起。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碎片化阅读的流行,工作生活节奏过快……我们可以找出很多不读书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那么,如何让阅读发生?

翻开书页,有时候可能只需要一句话——“书就希望它被看。”

这句话深深击中了我,它借用书的口吻说出想被阅读的渴望。

我突然发现,阅读不必被“高深晦涩”定义。

于是,我妥妥吃下胡歌的安利,一口气追完!

6集,每集30多分钟,活泼俏皮的转场动画,胡歌配音旁白,《但是还有书籍2》似乎在向我们力证:你看,读书真的很有趣!

与图书馆打交道的人

前几天,四川省图书馆官博发了这样一条微博,有理有据,也让人又哭又笑。

诚然这是一句玩笑话,图书馆和书店的防疫工作一直落实得不错,但我们也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去图书馆、书店的人确实少了。

为了结论立得住脚,小编特意问了大学期间爱泡图书馆的同学。

我:你上一次去图书馆是什么时候?

A:在我没掉头发的时候,在我没长胖15斤的时候。

我:你上一次去图书馆是什么时候?

B:30秒吧。

我:哇!!!你刚从图书馆出来啊?

B:图书馆30秒文学了解一下。

(ps:“图书馆30秒”是一篇emo向情感故事中的金句,由此诞生了网络热梗。)

虽说这只是我身边的个例,但大家或多或少有所体会,“三过图书馆而不入”成为不少人的日常。

作为备受期待、历经两年终于回归的《但是还有书籍2》,第一集就将故事的主角对准——图书馆。

图书馆是一个公共场所,在安静中涌动着最活跃的思想。对那些和图书馆打交道的人来说,图书馆究竟是什么呢?

图书馆是桃花源。

98岁的版本目录学家沈燮(xiè)元,一个博学又语出惊人的“可爱老头”。

已经退休三十多年,但他还是保持着每天早上八点准时到南京图书馆“打卡”。

老爷子一生就专注于两件事。

一是编目。他熟知各种古籍的行格、避讳、刻工、纸张、印章等细节,能迅速辨别古籍的版本和真伪,堪称“古籍活字典“。

二是采购书籍。如今“南图镇馆之宝”之中的《温室洗浴众僧经》《大方广佛花严经》,完全归功于沈老的“火眼金睛”。

谈到此,沈老的分享欲大涨,贡献了金句——“买书等于交女朋友。”

不要困惑,沈老这番言论其实是源于一个关于马路边购书的故事。

面对“不识货”的卖家,沈燮元快准狠地拿下了这本价值极高的《华严经》。

付了钱,转身就跑,成功拿到手里再“嘚瑟”。

对沈老来说,从不懂书的人手中买回书是一件乐事,为懂书的人整理题注也是一件乐事。

退休后,沈燮元开始整理清代藏书家黄丕烈的题跋集。

黄丕烈的题跋具有很重要的参考意义,但原有的黄跋集因为历史原因并不完整,也有诸多错误。

沈老说“做学问要实事求是”,于是,他从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搜寻黄跋的线索,向中外图书馆、博物馆、研究所和藏书家索取了八百多张书影,一做就是三十年。

终于,他在2020年完成了这本八十多万字的《士礼居题跋》。

如此枯燥繁重的工作,我们却能从沈老的脸上感受到纯粹的快乐。

98岁高龄的沈燮元,在完成这一心愿后,还在酝酿新的计划——继续整理《黄丕烈诗文集子》《黄丕烈年谱》。

不为不可控的未来焦虑,不给多少岁的自己设限,热爱就去做。

我们常听人说,如何过一天,也就如何过一生。

而沈老的回答更简单:“过好每一天。”

我深知,图书馆就是他的桃花源;在图书馆中翻阅古籍,对于沈老来说,就是最好的一天。

图书馆是窗口。

在海拔三千多米的塔公草原上,有一座名为“纳朗玛”的公益图书馆。

在藏语里,“纳朗玛”是“森林里”的意思。

这座出落于茫茫高原与雪山间的图书馆,是当地的第一座图书馆,它的建设者是95后僧人久美。

对于那里的孩子来说,图书馆意味着有更多的机会认识世界,了解世界。

他们对自己有更多的信心:

他们对周遭有更多的思考: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是一句被用腻的网络流行语,我们常以它作为逃离现实的理由,但是,爱上图书馆的孩子们以它作为突破现实的勇气。

想来,真正走出大山的,是“我的心开阔于世界”。

图书馆是归宿。

国家图书馆管理员顾晓军,被称为“国图扫地僧”。

成为“奇人”的理由,是他在国图工作的12年里,学习并掌握了法语、意大利语、希腊语、拉丁语等十几门语言。

对阅读和研究的持续热情,让他跳脱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身份,成为一个来读书的人。正是这种转换,让他在业务能力上更上一层楼。

当工作成为热爱,时间就不再是无意义的摇摆。正如他所说,“通过阅读找到心里的安慰,这不就是‘诗和远方’最终的归宿吗?”

图书馆就是一个不会说话的建筑物,因为装载书籍,于是在每天的迎来送往中,它被人们赋予更多的灵魂。

它是知识的加油站:

是脱身琐碎的避风港:

是乐园:

你看,我们人生的下一站,永远可以有图书馆,有书籍。

“但是还有书籍”

每个人阅读的目的不尽相同,但书籍总是毫不吝啬地给予每个人温暖与力量。

“怎么摆脱瓶颈期?”

班宇是一名典型的斜杠青年,摇滚和东北文学,看似无法联系在一起的两个概念,经班宇的融合创作,竟然擦出了不一样的火花!

他说:

“摇滚乐里,重金属的噪音和老工业基地的噪音有着相同的基因。”

土生土长的东北作家班宇用大胆、刺激的表达方式,刻画出东北老工业基地最真实的样子和不为人知的故事,轰隆的机鸣声、大雪纷飞的夜,他的书就像他喜欢的摇滚乐一样,嘈杂、真实,赤诚与热烈。

东北文学中的淳朴对应摇滚中的真实,而摇滚的激情恰好又完美诠释东北文学的不羁。

论摇滚和东北文学的适配度,真的不能再搭了!

也许,这就是包容创新吧!

斜杠青年班宇,向我们展示“斜杠“并不意味着不专注,相反,它会让你有更多的角度,以更包容开放的心态看待问题,不同元素的融合促使了创新型文学作品的出现。

也许,有时你会陷入瓶颈,你会停滞不前,但是你还有书籍。

“新时代女性,又该如何破解角色定位之谜呢?”

女性乡村作家梁鸿在《但是还有书籍2》以及其书《梁庄十年》中都提及到了一个现象:

梁庄的女孩离开梁庄后,往往只剩下一些传言;

而嫁到梁庄的女孩们,则集体失去了自己的名字。

一个村子里总是有着专为女性而设的规则和枷锁,女性的问题在村庄都太过普遍,又往往被人视而不见。

反观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女性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自身角色定位都有着前所未有的改变。

改变的同时,也夹杂着困惑。

新时代的女性如何去破解角色定位之谜呢?社会各方面诸如媒体、影视等公众平台又该如何去正确引导大众呢?

我想在梁鸿的书中你可能会找到想要的答案。

也许,从书中读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梁庄,但却是整个时代的缩影。想要破解这个谜题,需要整个社会的努力。

媒体客观公正的评价,影视塑造的有血有肉的女性角色,各行各业的优秀女性纷纷站出来发声……这些无一例外,都是答案的一部分。

也许,你有太多的疑问,太多的迷茫,但是别忘了,你还有书籍。

“年龄焦虑怎么办?”

2020年,一位80岁的老奶奶,因在厨房写出的感人至深的小说而火遍全网。

这位老奶奶正是《但是还有书籍2》中所讲述的作家杨本芬。

在这之前,她从未写作过,但当她拿起笔的时候,一曲从未有过的平民赞歌就此诞生。

在她眼里,这些承载历史动荡的平凡小人物,于命运浮沉中遭遇的苦难,孕育出的坚韧,应该被所有人看见并记住。

当一个人带着真诚,怀揣着更大的理想和使命去书写的时候,记录的就不仅仅是个人,还有整个时代。

反观当下新时代的青年们,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嚷嚷着年龄焦虑呢?

但凡有热爱,有梦想,有目标,无论在哪个领域,无论何时开始都不算晚。

这从来都不是空喊口号。

老一辈人笔下满满的深情与坚韧,让我又有理由相信,所谓年龄从来都不是借口,要勇敢冲破年龄的囚笼,为自己也为这个社会创造更多的“未完待续”。

也许,你会焦虑,你会沉沦,但是别忘了,你还有书籍。

《但是还有书籍》第一季力图为人们提供一份在快时代里的阅读指南,第二季的归来,则记录了各式各样与书打交道的人。

豆瓣评分部部高走的背后,是创作者始终立足于现实的理念,立足于我们身边这些平凡人与书相伴的故事。

最后一集中,不少观众已经开始新一轮的催更。

也许,胡歌作为明星的加盟是这个节目唯一的流量加持,但我们期望的远不止于此。

我们期待有一天,书籍本身就能够成为“破圈”的流量密码;

我们期待有一天,阅读能如柴米油盐一般,是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更期待阅读会让更多的人互助取暖,而我们得以相认的暗号是:但是还有书籍。

50

作者:admin

链接:http://90998.net/cms/detail/index.html?id=4372

来源:小说天天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但是还有书籍 第二季《书籍》

下一篇:但是还有书籍 第二季《找到了心灵栖息地》